截至7月19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繼續(xù)下跌至22.25港元,創(chuàng)上市以來新低。進入7月,泡泡瑪特股價下跌明顯,短短十多個交易日即已腰斬;拉長時間看,其股價自去年2月創(chuàng)下106元高點后,至今已跌去八成,市值從1500億港元跌至300億港元。
7月15日,泡泡瑪特發(fā)布的中報業(yè)績預警,上半年預期收入增速下滑至30%,凈利潤同比負增長接近35%,為其首次負增長。17日,泡泡瑪特召開業(yè)績交流會,將利潤下滑歸于疫情影響。
在拆開自己的商業(yè)盲盒后,市場并未看到預期中的“潮玩茅”邏輯兌現(xiàn),取而代之的或是一個以普通玩具為載體、以“輕賭博”式消費為賣點的“類游戲”業(yè)務。
銷售不振 成本上升
針對上半年收入增長未達預期,泡泡瑪特給出的解釋是:疫情反復致線下門店關停、物流受限。
這確是事實,但或只是部分。泡泡瑪特中報業(yè)績交流紀要顯示,4至5月疫情嚴重,各渠道確實銷售承壓;但6月疫情已大幅緩解,泡泡瑪特的銷量卻仍是負增長;至7月部分渠道降幅才有收窄。更直接的原因,或在于消費端:泡泡瑪特盲盒在年輕人心中已經“不香了”。
在小紅書上,“泡泡瑪特退坑”的筆記已經突破10000篇;在二手市場上,一度被瘋炒至15000元的高端產品MEGA,價格已經腰斬,而普通產品在閑魚兩折價就能包郵帶走。
在泡泡瑪特線上銷售平臺的回復中,有消費者感慨:“紅的IP就那么幾個,現(xiàn)在誰還買這些東西?”
一面是渠道不暢、銷售下滑,一面則是成本剛性增長。據(jù)業(yè)績交流會披露,泡泡瑪特上半年采購成本上升、模具成本增加,同時包括品牌推廣、廣告宣傳、物流倉儲、甚至人力資源等費用也在增長。這導致了公司上半年利潤下滑。
泡泡瑪特作為內地潮玩文化開拓者和潮玩行業(yè)領先企業(yè),于2010年11月成立,2020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公司已發(fā)展成為內地規(guī)模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2018年和2019年,泡泡瑪特的增長極為迅猛——營收增速均達到了200%以上。2019年至2021年,公司增速略有放緩但仍亮麗,分別實現(xiàn)營收為16.83億元、25.13億元、44.91億元,增長約227.19%、49.31%、78.66%;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51億元、5.24億元、8.54億元,增長353.29%、16.05%、63.20%。
為應對業(yè)績下滑,泡泡瑪特開始“出國”。
今年7月初,泡泡瑪特在韓國首爾開設首家國外旗艦店,7月16日,日本的首店又落地東京澀谷。今年以來,泡泡瑪特歐洲首店、大洋洲首店、美國快閃店相繼開業(yè)。據(jù)管理層在17日交流會上透露,目前泡泡瑪特國外已開業(yè)門店有26家,其中12家是固定的長期門店,14家是租期為一年左右的快閃店。
根據(jù)紀要,預計到今年年底,泡泡瑪特國外門店將開到42家。
“潮玩茅”本質是玩具
對于投資者而言,最想一問的是:影響泡泡瑪特的不利因素會消除嗎?“潮玩茅”還能回來嗎?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泡泡瑪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