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了2020年,三只松鼠全年營業(yè)收入僅錄得97.94億元,較2019年下降了3.72%,這也是其成立以來首次出現(xiàn)營收下滑的情況。
雖然進入2021年,其營收壓力有小幅的緩解。但2021年第三季度,三只松鼠營業(yè)收入18.09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59%,由此拖累前三季度營業(yè)收入出現(xiàn)2.23%的下降。
這是因為,零食產品門檻并不高,無論是產品還是門檻,同質化相當嚴重。為保住現(xiàn)有市場,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們只有不;ハ鄽r。
此外,之前與三只松鼠同行的打股東,也開始逐漸撤離遠去。公司大股東IDG資本自2020年7月8日起接連減持,至9月已至少套現(xiàn)11.86億元。
在今年9月30日,三只松鼠又披露了IDG更多的減持計劃,預計其在未來6個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406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6.00%。
進入模式轉型陣痛期
眾所周知,成立于2012年的三只松鼠可謂是意氣風發(fā),憑著踩準“電商風口”,短短七年就登錄了資本市場。從網紅零食第一股到現(xiàn)如今備受外界的質疑,三只松鼠的網紅濾鏡也正逐漸消退。
三只松鼠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就有如此的成就,與其獨特的C2M生產模式不無關系。這種模式的一端連接消費者,另一端則連接著眾多代工廠,與名創(chuàng)優(yōu)品、小米有品類似的策略,用“輕資產”實現(xiàn)廣度覆蓋。
三只松鼠只需整合手里代工廠資源,就可以節(jié)省不少成本,避免單個企業(yè)無效重復投入,保證其快速擴張速度。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輕資產模式來賺快錢還是好使的,可一旦做大,輕就玩不動了,F(xiàn)如今三只松鼠卻因食品安全等問題備受質疑,這還是與其經營模式有關。
雖然這種模式與名創(chuàng)優(yōu)品等營銷類似,采用輕資產的類型。但是與之不同的是三只松鼠做的是食品方面,本身有關“食品安全”的方面的問題就較難管控。
而三只松鼠目前SKU高達400多款,涉及300多家供應商。如此多的品種,如何對每款產品、每家供應商生產流程、行為等做到360度無死角監(jiān)管,這對三只松鼠管理是一個極限挑戰(zhàn)。
實際上,代工模式下的三只松鼠早就已經失去了對食品質量品質的控制,這樣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三只松鼠收到的投訴如此之多,且食品安全問題不斷。
而為解決代工問題,三只松鼠在2019年11月首次提出建設聯(lián)盟工廠,落地在安徽無為市。根據(jù)其最新透露情況來看,公司已于2020年8月正式動工聯(lián)盟工廠項目,生產車間計劃于2021年底前進入試投產。
然而,截止目前三只松鼠仍未脫離代工模式,對質量品質的控制上,始終沒有太大提升。
業(yè)內人士表示,對于諸如三只松鼠這樣的網紅品牌,要一直靠營銷維持熱度,長此以往,底線也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引火燒身。
總得來說,三只松鼠線上銷售占比過高、產業(yè)鏈不完整、過度依賴代工廠等是其短板,現(xiàn)如今在營銷這個“長板”上出現(xiàn)問題也絕非偶然。
來源:證券之星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三只松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