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疫情的“黑天鵝”比我們想象的更加猛烈。星巴克咖啡的鐵打“CP”,英國老牌連鎖咖啡COSTA,如今也撐不住了,加入了關店的大潮。據媒體報道,COSTA北京和青島兩地已關近40家門店,其中,COSTA從8月開始陸續(xù)撤離了在青島的全部門店。
對此,COSTA回應稱,并沒有放緩在中國開拓零售店的步伐,公司也會持續(xù)關注新的開店機會,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然而事實卻是,曾經與星巴克比肩,走高端路線,在瑞幸沒有出現之前始終享有中國連鎖咖啡第二名稱號的COSTA如今卻與星巴克相去甚遠。如今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已達到4000余家,而COSTA卻僅有400家而已,不到十分之一。
從瑞幸的落敗,COSTA的關店潮,或許我們可以得知,咖啡賽道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通暢。
1
“高冷”COSTA與星巴克
相愛相殺組CP
在瑞幸沒有發(fā)明“互聯網咖啡”的概念之前,COSTA與星巴克絕對是咖啡領域的一對王者CP?梢哉f,它們堪稱咖啡的代名詞。
作為咖啡連鎖品牌,COSTA與星巴克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誕生于1971年,COSTA誕生于英國倫敦,星巴克誕生于美國西雅圖。在定位上二者也十分相似,同樣主打“第三空間”概念。
不過相較于進入中國市場,COSTA顯然晚了許多年。在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8年后的2007年,COSTA才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和許多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做法類似,COSTA當時的母公司Whitbread集團也和中國本土企業(yè)采取的合資的做法來拓展市場。
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COSTA就把星巴克視作最大的競爭對手,并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擴張策略。COSTA在3年內開設的門店數量就達到了星巴克12年開店數量的25%,是星巴克同期發(fā)展速度的2.5倍。
在線下咖啡店最核心的選址上,COSTA使用了與星巴克“貼身”的戰(zhàn)術,即不惜花高價把門店開在星巴克旁邊,甚至“奪走”星巴克華北區(qū)盈利最多的點位。這么做的好處是,不僅可以節(jié)省市場分析和考察的各種成本,而且還能借助星巴克在消費者心中先入為主的地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選址上與星巴克的高度重合,堪比咖啡界的“肯德基與麥當勞”。
2
高冷品牌調性錯失話語權
最終賣身可口可樂
面對中國巨大的咖啡市場,COSTA也曾定下宏偉計劃。彼時COSTA制定的在中國2018年的計劃是發(fā)展2500家門店,占據中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然而現實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
首先,雖然在眾多商圈和星巴克組成的這對“綠色和紅色”的咖啡店CP與麥當勞和肯德基十分相似,但卻沒有延續(xù)同樣的輝煌。
問題就出在比星巴克晚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年,但同樣主打“第三空間”概念和與星巴克相似的產品定價,讓COSTA在消費者的品牌認知中顯得十分模糊,始終活在星巴克的陰影之下。
其次,在品質上COSTA也十分不穩(wěn)定。雖然其一直宣稱“完美配比”、“全球100%咖啡”、“獨具匠心”的品質。
但與星巴克、瑞幸等主流咖啡連鎖的全自動咖啡機操作不同,COSTA一直使用的是半自動咖啡機的操作,這讓咖啡品質對人工操作的考驗更大。不穩(wěn)定的品質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品牌形象。
再次,在市場創(chuàng)新上,COSTA“歐洲貴族”的品牌形象一直以來比較高冷,更受中高端白領的喜好,導致它的市場受眾相對較窄,很難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或者一二線城市相對偏僻的商圈。
而與星巴克升級外送服務、拓展星巴克臻選等副牌相對比,近年來COSTA確實在跨界產品、門店升級、數字化創(chuàng)新和外送服務上并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
COSTA無論在門店、產品、數字化創(chuàng)新還是營銷上,似乎都顯得慢了一拍。其一直保持低調內涵的品牌調性,略顯“高冷”,與消費者也鮮少互動。相比“星巴克”“星爸爸”,很少有人知道COSTA的中文名叫“咖世家”。
“佛系”的COSTA在品牌光環(huán)逐漸暗淡,產品上也難以制造太多話題的情況下,最終被星巴克遠遠甩在身后并不令人意外。再加上彼時瑞幸造就的咖啡神話。最終,2018年,COSTA被可口可樂以51億美元的對價收購。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COS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