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對比
對一家企業(yè)來說,核心競爭力就是能讓它持續(xù)賺錢的能力。
我們從產品、渠道、用戶三個維度來分析一下小米和格力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首先看產品。
對格力來說,產品是它的傳統(tǒng)強項。從一開始,格力就憑借空調單品成為了家電頭部企業(yè),并在技術領域持續(xù)深耕。以技術為驅動,格力走得是專業(yè)化路線。正如這一次疫情,格力就研發(fā)出了能殺新冠病毒的空氣凈化器。
從“掌握核心科技”的口號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格力對自家技術的自信。
從格力的財報來看,空調業(yè)務占格力營收的比例近八成。但擺在格力面前的是,倘若國內空調市場增長不再,格力的營收自然也難以增長。所以,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格力的產品優(yōu)勢將逐漸遞減。
而小米,從性價比切入市場,初期的產品質量并不占優(yōu),小米早期的產品多是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在品牌知名度上來了之后,小米的產品逐漸往高端化發(fā)展,如小米10系列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小米一直在走多元化戰(zhàn)略,在產品的多樣性上,遠遠勝過格力的單品模式。等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小米的產品生態(tài)爆發(fā)力不可估量。
再來看渠道。
如今的商業(yè)模式中,渠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渠道連接著產品與用戶,是產品能否快速銷售出去的關鍵。
格力的渠道,主要有兩個:自有門店、經銷商門店(含國美、蘇寧等大賣場)。在這點上,格力也算是顛覆了原有的“賣場獨大”模式,率先構建了自己的渠道。在以前,這種渠道模式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能讓格力以品牌優(yōu)勢獲得議價權,從經銷商處壓低成本,從而構筑自己的資金池,來投入更大的技術研發(fā),反哺產品的迭代,形成正向循環(huán)。
但時至今日,這種模式已經漸露疲態(tài),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給這種模式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前段時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董明珠坦言:
一季度基本上沒有什么訂單。
無奈與倉皇,顯而易見。
再看小米,極致的性價比為小米帶來了品牌效應與流量,在此前提下,小米進而“挾流量以令供應鏈”,進一步在供應商處取得了議價權,沉淀了自己的資金池。有了資金池之后,小米進軍多元化,形成產品生態(tài)效應,并兼具投資效應,讓錢生錢。除此之外,小米上市后,還獲得了資本市場源源不斷的資金,又構筑了自己的上市能力圈。這種生態(tài)效能帶來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你看看雷軍現(xiàn)在的身價就知道了。
最后看用戶。
用戶是企業(yè)的衣食父母,是營收和利潤的直接來源,誰更接近用戶,誰擁有多維開發(fā)用戶的能力,誰就擁有無限可能。從這一點來看,格力與用戶的連接還不夠,除了自家的空調等產品,能與用戶發(fā)生的聯(lián)系實在有限。但小米不一樣,他有生態(tài),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他完全有可能把“小米商城”變成像淘寶一樣的存在,進而構筑一個更大的流量平臺。
可見,小米,走的是品牌輸出路線,依托供應鏈驅動。小米以一條強大的供應鏈切進沒有巨頭的各類市場,再圍繞米粉構筑品類和產品的矩陣,在短短幾年內就迅速拉起了一張以人為核心的物聯(lián)網。
所以,無論是產品、渠道還是用戶,小米似乎都比格力有著更多的想象力。
董小姐和雷布斯
一家企業(yè),往往會帶有掌舵人的印記,格力和小米,也注定被熏染上不同的色彩。
董明珠36歲進入格力,初期只是一個最基層的銷售員。進入格力的第二年,她在安徽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600萬,占整個公司的1/8。雷厲風行、堅毅果敢的處事風格,加上非凡的銷售才能,董明珠在格力扶搖直上。在進入格力的第22個年頭,董明珠正式被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并帶領格力成為中國首家營收破千億的家電上市企業(yè)。
她的職業(yè)生涯,堪稱勵志典范。但董明珠也有很多無奈,成為格力掌舵人以來,與大股東斗,與競爭對手斗,與媒體斗……各種斗爭從未停止。說到底,董明珠是一個龐大品牌的職業(yè)經理人而并不是一個真正的老板。從銷售線一路摸爬滾打上來的董明珠,手握格力的銷售命脈,這是她的底牌和底氣所在。
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董明珠“不放棄線下門店,堅持線下銷售”的話語,你就會豁然開朗。
雷軍是個學霸,大學還沒畢業(yè)就開始折騰著創(chuàng)業(yè)。加入金山后,一直做到了CEO,并功成身退創(chuàng)立了小米。在小米內部,雷軍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其個人IP與小米公司深度關聯(lián)。
一個大專畢業(yè)的銷售喊著“掌握核心技術”和一個武大畢業(yè)的互聯(lián)網老兵的“風口上的豬”,對比看著總是顯得如此荒誕!
雖然董明珠的聲量看起來大很多,可是董明珠的苦是自己知道的!
說到底雷軍才是老板!
結語:專業(yè)化OR多元化?
格力勝在在一個空調的大賽道上以產品和渠道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屹立不倒,而小米勝在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風口來臨之際在智能手機這個賽道上跑出了量進而延伸進入其他電器領域。
專業(yè)化更有優(yōu)勢還是多元化更好?
對企業(yè)家來說這不是一道選擇題更是一道生死題!
董明珠也想多元化,不過格力手機沒人買罷了!
而雷軍的多元化看起來雖然更成功些,但是真正能整出利潤的單品也還沒出現(xiàn)!
本人無意品說對錯,任何商業(yè)的成功本質上都是奇跡,我把兩種不同做個對比,供君品賞,畢竟我最認同的是:
商業(yè)不分對錯,趨勢方判未來!
來源:深藍財經 出處:新浪財經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格力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