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手交易興起,二手奢侈品交易和鑒定行業(yè)逐漸滲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市場上涌現出大批二手奢侈品鑒定和交易平臺。北京商報記者在網絡中搜索“奢侈品鑒定機構”,有上百家機構的網址等待被點閱。
奢侈品領域專家、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奢侈品鑒定沒有國家認可的專業(yè)機構,也沒有正規(guī)的國家標準,行業(yè)亂象嚴重。不同企業(yè)使用不同的評級結果,會讓消費者混淆、誤認。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非垂直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相關商品介紹信息中不明確標記“二手”很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解。
03
平臺侵犯“知情權”
對二手商品沒有明確標記“二手”商品屬性的情況,在律師看來,涉嫌觸碰法律紅線。知名IT律師趙占領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如果平臺故意不標明是二手商品,或者以其他方式誤導消費者,導致消費者以為購買的并非二手商品,侵犯了買家的知情權。尤其,如果是平臺的自營商品,只要沒有明確說明“二手”屬性,都屬于合同違約,甚至構成欺詐。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指出,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公開資料表示,寺庫作為時尚電商平臺,旗下業(yè)務不僅有二手奢侈品交易,還包括品牌直營、平臺自營全新奢侈品等業(yè)務。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同樣認為,“這種情況下,平臺在銷售二手商品時,必須要以顯著方式標注,讓消費者明確知道商品的‘二手’屬性;與此同時,平臺還要對二手商品的規(guī)格、外觀現狀、是否能夠正常使用進行詳細描述”。
實際上,在不少綜合型電商平臺已經對新品與二手商品進行了屬性區(qū)分。例如,京東推出“拍拍二手”,用于銷售“退貨”商品。早在2014年,淘寶宣布限制賣家修改商品關鍵屬性,包括類目的轉換和關于商品成色的描述,禁止賣家在全新和二手間進行互轉,防止商家獲取不良利益。
來源:北京商報 不等式調查組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