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明星”到“棄兒”
遙想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借殼上市,首日市值就達到2310億元,3月1日創(chuàng)下73.48元/股歷史高點,市值約為3061億元,一躍成為當時中國第五大互聯(lián)網公司,僅次于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京東。
那是何等的風光,王衛(wèi)身家飆升至1500億元,低于當年世界各國GDP排行榜中第99名歐洲的愛沙尼亞(1616.81億元),高于第100名非洲的莫桑比克(1327.75億元),真可謂富可敵國。
激情過后是厭倦。
資本市場對順豐控股的溢美與追捧僅持續(xù)了不到一個月,之后態(tài)度慢慢轉冷,順豐控股也開啟了為期2年的下跌之路。
截止3月5日順豐控股市值約為1625億元,下跌幅度為46.91%,這還是趕上近期股市估值修復行情的結果,若按1月31日歷史低點29.85元計算,市值約為1319億元,下跌幅度約為56.91%。
而同期中小板指數(shù)下跌幅度僅為個位數(shù),這鍋不能由“行情不好”背。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
業(yè)績糟糕。順豐控股上市后的業(yè)績增長速度不斷令資本市場失望,2018年業(yè)績快報更是糟糕透頂,營業(yè)收入增速雖然同比還未正,可凈利潤(45.56億元)同比增速卻為-4.57%,這是前所未有的境遇。
反觀申通快遞與韻達股份公布的2018年業(yè)績快報,一個凈利潤為20.45億元同比增長37.46%,另外一個凈利潤分別為26.60億元同比增長67.34%。
而順豐控股披露的2019年1月簡報顯示,業(yè)務量為4.09億票同比增長27.41%,這個增速低于韻達股份的35.60%、圓通速遞的36.13%、申通快遞的42.96%。
對比之下,資本市場無情也可釋然。
瘋狂融資。順豐控股已發(fā)債融資20億元,定增融資78.22億元,又擬發(fā)債融資160億元,從資本市場套現(xiàn)。
公司要發(fā)展壯大融資也無可厚非,然而融資的錢看不到成效與寄望,就變成“毒藥”,資本市場自然唯恐避之不及。
執(zhí)著減持。公司高管、股東密集減持了33.9億元,又不斷公告減持計劃,雖然有的后續(xù)計劃因股價太低沒有實施,但割韭菜的心思確實不討人歡喜,畢竟中小股東也會用腳投票。
2、前有標兵,后有追兵
為何獨獨順豐控股的業(yè)績糟糕呢?前有京東物流作為標兵,后有三通一達作為追兵,順豐控股面臨巨大的圍追堵截壓力。
高品質不再獨享。在快遞業(yè)務野蠻生長的年代,順豐控股憑借高品質獲得口碑,進而憑借口碑構筑了公司護城河,然而高品質并不具備唯一性、稀缺性,極為容易被復制。
時效方面,行業(yè)進步最為神速,申通快遞的“24小時次日達”、中通快遞的“次日達”等都可媲美順豐控股,后者不得不推出“即日到”,然后很快圓通快遞等競爭對手也跟上腳步。
細節(jié)方面,行業(yè)已形成標準化,甚至部分公司還推出了貼心服務,例如快遞員上樓可提供“帶垃圾下樓”服務、大件快遞可提供“送貨上樓”服務等。
安全方面,順豐控股的對手為京東物流。京東物流此前僅僅為京東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對順豐控股并無威脅,然而隨著其口碑深入人心,不知不覺也誕生了自己的野望。
2017年9月底,京東物流與網易嚴選達成合作,順豐控股不再吃獨食,雙方圍繞網易的高端商品展開了激烈廝殺。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能搶第一個就能搶第二個、第三個……
除了B端,C端京東物流也沒有放過。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順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