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真的會把自己的“99億”獎勵股票捐給慈善機構嗎?
1月9日,市值相較最高點已經(jīng)腰斬的小米集團(01810.HK,下稱“小米”),發(fā)布自愿性公告稱:控股股東雷軍及相關實體承諾鎖定期延長,在未來一年時間內(nèi)不減持小米股份,以示“對公司長遠價值的信心”。
與此同時,該承諾留有余地——雷軍可以將所持有的約6.4億股小米獎勵股票“贈予公益慈善機構用于慈善用途”,不受承諾的鎖定期限制。
在小米IPO之際,這筆獎勵股票由董事會和股東會授予給雷軍,彼時價值超過99億港元,截止1月15日港股收盤依舊價值64億港元。
不過,公告中并未確認雷軍將把相關股權捐贈慈善機構,“只是提到了一種可能性,并且確認了慈善目的的減持不受自愿承諾鎖定期的限制”,一位投行人士告訴《深網(wǎng)》。
問題來了,雷軍為何要捐出這筆股票?這筆股票又將用于何種用途?
提振股價
小米董事會向雷軍授予的這筆約6.4億股的股權激勵一度引發(fā)巨大爭議。
一方面,基于小米上市定價,這筆激勵股票當時價值99億港元以上,數(shù)額巨大;另一方面,小米總裁林斌“雷軍對激勵不知情”的表態(tài)引發(fā)巨大爭議,“我們幾個董事開會,在會議里面大家一致贊成通過做出決定”。
北京大學法律經(jīng)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鋒教授此前告訴《深網(wǎng)》,當這一事項形成議案,提交董事會審議之際,作為董事長的雷軍“理應知情”。
鄧鋒告訴《深網(wǎng)》,“如果說雷軍未參與表決,那是正常的”,原因在于激勵議案涉及雷軍本人,需要回避表決,“但林斌說雷軍對此不知情,那就是小米董事會秘書失職,未盡到董秘的通知義務”。
雷軍從未正面回應這些爭議,而他在小米股價低迷時表態(tài)可能捐出這筆股票的做法,值得玩味。
在港上市半年后,小米于1月9日迎來禁售期結束,這不是一個好消息。
一如上周,小米基石投資者股份大批解禁,股價隨之連續(xù)幾日下跌,并一度錄得52周最低的記錄,每股9.44港元,較上市價16.5港元,下跌幅度達到42.8%。
前述投行人士對小米解禁當日之公告頗為贊賞,一方面,盡管公告在“止跌”上“效果不大”,但表示出控股股東對公司的信心;另一方面,“順便提出慈善捐贈,增加公眾對小米的好感度”。
香港一家中資券商的分析師告訴《深網(wǎng)》,“小米解禁之后,肯定有基石投資者出售股份,散戶持有的小米股票也不多”。他補充道,“盡管與雷軍有私人關系的投資者可能暫時不會動,但投資者對股票的熱情正在冷卻”。
不僅二級市場投資者收益有限,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甚至可能無法覆蓋成本。
小米IPO定價與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F1及F2輪,總計融資320億港元左右,成本均在每股14-17港元之間。截至解禁前一日,小米股價在1月8日收于11.1港元。這意味著,不管是參與小米IPO的基石投資者,還是F輪的投資者,事實上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
前述券商分析師告訴《深網(wǎng)》,小米基本面“維持在12-13元也算合理,但今(2019)年上半年預計沒有時點值得買入”。
他的理由在于,港股市場風險尚未釋放完畢,“一是美股持續(xù)走低;二是全球企業(yè)業(yè)務也有持續(xù)走低的趨勢。之前大家預期高,現(xiàn)在正在調(diào)整,估計投資者會繼續(xù)下調(diào)預期”。
捐贈股份的兩大障礙
小米官方并未給出雷軍做出股票捐贈決定的理由,同樣未回應后續(xù)捐贈安排。
關于雷軍此次潛在的慈善行為,香港一家投行互聯(lián)網(wǎng)板塊負責人對《深網(wǎng)》分析,“將這筆股票捐贈做成股權信托的話,可以減少個別潛在風險。做成基金會可以避稅,但需滿足慈善基金的相關要求”。
北京縱橫律所合伙人王慧表示,股權信托的優(yōu)勢在于資產(chǎn)保持獨立,與委托人(捐贈人)、受托人(信托公司)及受益人(受贈組織)的資產(chǎn)均實現(xiàn)隔離,能夠保證受贈組織的收益權。
問題在于,在現(xiàn)有法律環(huán)境下,捐贈人委托信托公司設立股權信托的行為被視為股權轉讓,并無稅收優(yōu)惠。
基金會形式則可以享受稅收優(yōu)惠,但需滿足在慈善方面的資金支出需求。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