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效應無從考證
先看毛利率上的粗略對比。
綠地大消費板塊下的全球商品直銷業(yè)務,主要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產業(yè)鏈上游“綠地直采”、產業(yè)鏈核心平臺“綠地全球購”、市場終端“綠地全球商品直銷中心” (G-Super)。
由于“綠地直采”和“綠地全球購”公開數據較少,記者便根據“綠地全球商品直銷中心”的模式選取可對比公司。
與G-Super“海外直采+跨境電商+全球商品直銷中心”模式相對標的,有中百全球商品直銷中心,隸屬于中百集團旗下業(yè)務。
若取中百集團超市和百貨業(yè)務的毛利率平均值為代表,與綠地商品銷售毛利率進行粗略對比可以發(fā)現,綠地上半年商品銷售的毛利率(2.57%)不及中百集團超市與百貨平均毛利率(23.59%)的零頭。
再看引流作用。
記者向知情人士咨詢綠地商品銷售引流作用的具體體現時,對方回答較為含糊:“首先,綠地各產業(yè)間的相互協同效應不可分割。其次,消費產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收益不一定體現在消費產業(yè)的公司上,而可能體現在房地產業(yè)的公司上,所以引流效應沒有那么直觀。”
上述知情人士繼續(xù)對記者表示,綠地商品銷售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跨境保稅倉,與房地產板塊的協同效應較強。
2016年初,綠地在上海成立第二大跨境保稅倉—青浦跨境貿易基地。綠地2017年半年報顯示,遼寧本溪市綜合保稅倉正在建設當中,預算投入為2500萬元。
但遺憾的是,上述的一切引流效應均沒有數據支撐。
嚴躍進坦言,對于類似大消費的概念,應該說綠地還在積極推進,但其相關“商品銷售+地產”的掛鉤信息比較少。
如果不玩商品直售
把歷史的時鐘撥回到2015年1月21日,當時綠地在召開2014年業(yè)績發(fā)布會。
發(fā)布會上,綠地集團董事長及總裁張玉良滿面笑容地表示:“大消費是我們接下來重要的經濟成長點……外國人來做中國人的市場,我覺得不應該,如果我們能把外國的東西拿到中國來賣,也蠻好。”
接下來,綠地的商品銷售業(yè)務便安上了發(fā)條,滴滴答答地轉了起來。
2015、2016兩年綠地在商品銷售及相關產業(yè)上投入的成本分別為340.43億元、158.34億元(兩年投入合計近500億元)。
如果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這兩筆成本費用能在當年拿下多少土地?
記者根據綠地拿地的平均土地成本估算,2015年可增加378萬平方米的土地,2016年可增加104萬平方米。
具體估算過程如下(注:平均拿地成本=權益土地金額/權益土地面積)。
綠地2015年年報顯示,較2014年新增項目儲備69個,權益土地面積8075畝(約538萬平方米),權益土地金額484億元;2016年,新增土地儲備項目68個,權益土地面積558萬平方米,權益土地金額846億元。
由此可得,綠地2015年的平均拿地地價約為8996元/平方米,2016年的平均拿地地價約為15161元/平方米。
再反過來用2015、2016年的兩筆成本費用,340億元和158億元,除以當年平均拿地成本,便可得出上述結果。
之所以這么計算,無非是說明,綠地進軍商品直銷的代價,就是兩年內錯失了48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
綠地戰(zhàn)略布局商品銷售,是否略顯莽撞?
畢竟,曾經要與萬科爭老大的綠地,現在掉落到全國房地產企業(yè)銷售規(guī)模排位賽的第五名。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jiān)張宏偉認為,商品銷售雖然毛利率低,但周轉率快,綠地布局商品銷售及相關產業(yè)可以對抗房地產調控的周期性風險。(來源:國際金融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綠地砸500億商品直售毛利率不足1% 戰(zhàn)略模式遭質疑
中國高端美業(yè)品牌美麗田園:呼和浩特綠地騰飛店即將盛大啟動
綠地89%資產負債率醒目 東北子公司債務問題不容樂觀
綠地遼寧公司未償債務4.58億 稱年底前解決逾期問題
綠地雅居樂物業(yè)聯姻:不到兩月達成2筆合作 劍指上市?
搜索更多: 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