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方劍拔弩張的背后,資深家電觀察人士洪仕斌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近幾年美的和格力總是曝出這種共性的問題,背后的邏輯是雙方競爭白熱化。格力在起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訴狀中也稱,美的公司低價銷售被訴侵權產品,侵蝕了格力公司的市場。
在今年5月的格力股東大會中,董明珠曾宣布格力的空調市場要做到現在的兩倍大。她當時稱,格力有能力實現單一空調達到1500億-2000億元的市場。而格力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大阻力則來自美的。
格力與美的分別占據了空調市場的前兩名。雙方各自援引了不同的統(tǒng)計數據來說明自己的行業(yè)地位!懂a業(yè)在線》數據顯示,2016年格力家用空調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2.73%。中怡康數據則顯示美的2016年空調業(yè)務的市占率為23.9%,排名第二。
從營收來看,2016年美的空調業(yè)務的營收少了約213億元,但兩家空調業(yè)務在2016年半年報中的營收差距只有77.82億元。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半年報中,美的空調業(yè)務的營收反超格力空調。方洪波此前也曾對外表示,空調行業(yè)美的、格力兩大格局已經形成了,誰也超不了誰。
巨頭路徑現分岔
促使雙方競爭白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空調市場的增長規(guī)模被認為已觸及天花板。而美的和格力也早以不同的路徑,在空調之外的多元化領域進行競爭。
格力在2016年7月正式宣布進入多元化時代,涉足智能裝備、手機、洗衣機等領域。其中,自主研發(fā)被格力著力突出。董明珠曾在今年3月舉行的格力智能裝備高峰論壇上強調格力機器人裝備從核心零部件、本體到系統(tǒng)集成,全部為自主研發(fā)和制造。而備受爭議的格力手機也是格力自主研發(fā)生產。
事實上,格力曾經希望借收購珠海銀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但最終收購失敗。目前董明珠已經成為珠海銀隆的名譽董事長,并以17.46%的持股比例成為珠海銀隆的二股東。
董明珠曾在今年5月的股東大會中表示,持股珠海銀隆是迫于無奈,更多站在格力的成長角度。她當時稱如果銀隆汽車空調從格力采購,每年將帶來10億-20億的收入。
然而被樹立為專業(yè)化樣板的格力,并沒有在多元化時代收到同樣的評價。以格力手機為例,董明珠曾稱,手機市場華為要賣第一,格力要做第二。但格力新推出的一款名為色界、售價3200元的手機在官網僅售出5臺的消息最近被外界各種解讀。格力方面隨后澄清,銷量5臺是該手機剛掛上時的數據,銷量每天都在更新。截至記者發(fā)稿,格力商城該手機的銷售數據是5260臺。
2016年財報顯示,格力空調的營收仍占到整體營收的81.33%,比上年同期降低5.22%。相較之下,空調業(yè)務在2016年僅占美的總體營收的41.99%。
而美的的多元化則更多采取了國際并購的模式。美的僅在2016年就進行了三樁海外并購。不僅以272億元人民幣拿下了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的94.55%的股份,美的還以約33.2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拿到了東芝白電業(yè)務80.1%的股份。此外,美的在當年還拿到了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yè)Clivet80%的股權。
洪仕斌認為,格力與美的在空調領域旗鼓相當,在全產業(yè)鏈上的競爭則不如美的。他對記者說:“格力原有的專業(yè)化定位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也錯過了最佳時間點。行業(yè)第一和第二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比拼,而不是僅靠長板。”
華夏時報記者 盧曉 北京報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美的格力多元化角力進入下半場:誰將沖擊3000億市值? 董明珠宣布格力汽車空調要來了 美的格力或又掀大戰(zhàn) 凈水器“會銷”騙局背后:海爾美的格力三大巨頭需整改代理商 美的格力豪賭“第二出路” 相繼停牌展開跨界并購 美的格力“奧運訂單”之爭背后 搜索更多: 美的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