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播放量最高的一條視頻有700多萬,她因此收入了將近1萬元,遠遠超出了她本職工作的收入,“本來只是憑愛好想做一個副業(yè),沒想到副業(yè)賺的比正職還多。”小熊說,她現(xiàn)在主要是通過視頻平臺的創(chuàng)作激勵賺錢,“視頻播放量、評論量、點贊收藏量越多,獲得的收益就越高,平臺給的曝光量也會增加。”去年小熊剛開始給視頻平臺投稿時,1萬播放量就有10元的收入,播放量幾十萬的日常視頻通常就會有幾百元的收入。
想要獲得更高的播放量,則意味著要付出更多努力。為了滿足口味越來越高的粉絲,小熊曾花2個月用30多卷膠帶做了一個周長45厘米的膠帶球,她的手指因此還得了腱鞘炎。每做一個作品,她也需要從各個方面花心思:“每一層要裹什么顏色,切開之后會是什么樣子,要卷多厚,里邊要放什么填充物,都會提前設計好,日常有了什么創(chuàng)意也會趕緊記在備忘錄上,以免靈感枯竭。”小熊說,為了能持續(xù)產(chǎn)出視頻作品,她基本上每晚都會花一兩個小時來“卷球”。
制作“解壓視頻”的變現(xiàn)途徑,除了通過視頻的流量直接變現(xiàn)之外,一般還有通過掛賬號主頁的商品櫥窗賣貨、直播帶貨以及接廣告商務等,作為“膠帶球解壓圈”高產(chǎn)的創(chuàng)作者,小熊也接到過護膚品之類的商家廣告邀約,“但我一看都是一些‘三無’產(chǎn)品,也不想為了賺錢不負責任地去帶貨。”
除了創(chuàng)作視頻賺錢,小熊現(xiàn)在還在電商平臺上開了自己的網(wǎng)店,專賣卷球膠帶,平均每天會有四五十單的單量,上新時一天會有200單左右的單量,“來買的大多是喜歡看這些解壓視頻的粉絲,也想自己嘗試一下。”憑借此,小熊每月還會有四五千的收入。
雖然可以憑借“解壓視頻”變現(xiàn),但一些創(chuàng)作者坦言,制作視頻的投入和收益還是難成正比。“即使是最簡單的‘刮皂’,一塊剛買來的軟皂,要想刮出酥脆的聲音,需要晾干,而晾干的時間最起碼要4個月起,肥皂塊頭越大,晾干時間越長,100克以上的肥皂,至少得晾半年,時間成本也很高。”“小胖手”說。
探因
替代體驗起到減壓效果
“解壓視頻”如此火爆,看“解壓視頻”是否真的能解壓呢?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林春教授解釋稱,從心理學層面看,觀看這類視頻,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沉浸在情境中,隨著視頻中人物的活動體驗控制感、節(jié)奏感和成就感,這種替代性的體驗能讓人放松,情緒欣快,具有解壓作用,“也就是說,看過即是體驗過。”
“總體來說,‘解壓視頻’可分為‘破壞型’和‘修復型’兩大類,而這兩類視頻帶給人心理作用機制并不相同。”林春分析,“破壞型”視頻能起到替代性侵犯的效果,讓人放松,減少憤怒,緩解焦慮。刮肥皂、切卷球、捏史萊姆等就像是解壓館里可體驗的摔盤子、打拳擊等活動,直接把心里的“大壩”摧毀,讓情緒瞬間傾瀉,消除壓力。
“修復型”的“解壓視頻”的活動結(jié)果一般是整潔、秩序和完美的,讓人賞心悅目。它更像是修復與整理,讓無序的狀態(tài)恢復到相對正常和有序,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愉悅感。“從心理機制看,這些修復動作讓大腦把這些感覺信息關(guān)聯(lián)起來,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可預期的秩序感、控制感,抵消了觀眾因無預期而造成的焦慮和壓力,從而起到減壓效果。”林春說。
觀點
解壓因人而異難治根本
“雖然解壓視頻的確有解壓效果,但也僅僅是短時有效,而且解壓視頻的效果也是因人而異。同樣一個解壓視頻,會讓一些人體驗暢快,卻讓另外一些人感覺不適。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壓力源不解除,或者個體缺乏應對壓力的技巧,壓力就會‘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林春表示。
壓力的本質(zhì)是個體對身體和環(huán)境變化的覺察以及因此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適當?shù)膲毫ぐl(fā)人的活力和潛能,有利于個體發(fā)展。但壓力超出個體的應對能力,或者持續(xù)性的面對壓力會對人的身心和社會功能產(chǎn)生消極甚至破壞性影響。
“所以,年輕人解壓還需科學的解壓方式,比如遠離壓力源,與人傾訴、戶外活動、調(diào)整認知、學習使用一些情緒管理技巧等。如果壓力給身心造成嚴重困擾,自身又無力緩解,可以求助心理咨詢專家。”林春建議。(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