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0”后乃至“00后”過度超前消費、透支信用,由此埋下的金融隱患不得不防。
得年輕人者得天下,“90后”和“00后”已經成為商家拼搶的人群,新生一代的消費升級來得比老一輩早得多。只是較少有人真的關心他們是否具備了相應的消費能力。
直接結果是,這屆年輕人提早透支了信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這個群體負債率高達1850%,在消費貸款群體中占比達43.48%,以貸養(yǎng)貸用戶占比近三成。這幾組來自匯豐銀行、海爾消費金融、融360的數(shù)據(jù)盡管樣本量和樣本群體不完全一致,但從不同維度反映了“90后”的消費信貸現(xiàn)狀。
更嚴重的是,時不時有媒體傳出“90后”“00后”因負債過重犯罪、自殺等惡性事件。在百度資訊中輸入“大學生借貸”,就有53.8萬條最新消息——幾乎每兩三天就有媒體爆出一則大學生深陷借貸“漩渦”導致涉黑、失足等消息。近年來,校園借貸市場不但呈規(guī)模爆發(fā)之勢,還成為黑惡勢力深潛之地。
年輕人養(yǎng)成了過度消費習慣只是最直接的原因,更深層的則是網貸信息共享不到位造成的嚴重“共債”問題,同時“套路貸”“校園貸”“砍頭息”等又形成了借款泥沼。
“年輕人是銀行機構的未來用戶。”一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中心負責人對現(xiàn)狀表示惋惜。問題不僅于此,專家們指出,還需要防范由此引發(fā)金融風險。
消費主力變了
“給我一部能上網的手機,我可以在家宅上一個月。”“90后”徐曉雅說完這句話就繼續(xù)看她的手機了。因為又一個電商購物節(jié)“618”臨近了,她需要提前做好“買買買”的功課。
“90后”是與互聯(lián)網同步成長的一代人。如果說“70后”和“80后”的網購習慣是逐漸培育的,那1990年后出生的人群可能天生就適應這種購物方式。
尤其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一部手機就是一座移動的商場,消費行為變得更加便捷。艾媒咨詢的數(shù)據(jù)顯示,“90后”消費金融用戶中,用于網購消費場景的占比51.3%,線下日常消費場景占比40.0%。
“90后”儼然已成為網絡購物的消費主力!2018中國互聯(lián)網消費生態(tài)大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以2016年為分界點,“90后”在天貓“雙11”期間的消費占比42%,已超過了“80后”,2018年更是達到了46%,且仍呈增長態(tài)勢。
一些商家也緊隨“90后”的觸網習慣,不斷變換商業(yè)營銷的陣地和方式。從最初的門戶網站到電商平臺,再到如今的微博、頭條、抖音,每一個活躍的“90后”都意味著強勁的購買力。
借錢消費成習慣了
支撐消費能力快速提升的一只重要力量,是消費信貸市場大爆發(fā)。
當“80后”和“70后”還大都停留在儲蓄卡和信用卡消費時,“90后”還能借力消費信貸支撐他們的超前消費。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以及各色網貸平臺,都是他們借錢的重要渠道。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網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