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阿里、拼多多、抖音和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的用戶增長情況也不容樂觀。
綜合來看,無論是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的電商平臺,還是快手、抖音等內容平臺,抑或是美團、支付寶這樣的工具平臺,都必須意識到比拼用戶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比拼用戶留存的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內容作為實現用戶留存的最佳手段和終結互聯網平臺“流量焦慮癥”的解藥,不得不被推到臺前。
如今看來,內容已然成為了互聯網平臺商業(yè)化版圖中不可缺失的一塊拼圖。
互聯網平臺繞不開內容化
不過,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入場,內容生態(tài)開始細化,普通的內容已經失去了過往的吸引力。
也是因此,打造差異化內容,成為各互聯網平臺的重中之重。但事實上,要想做好這一點,難度并不小。
從工具類APP角度看,長期以來,這類應用多依靠廣告盈利。以總用戶數突破7 億的墨跡天氣為例,它采用的是“廣告+會員”的混合式變現模式。其中,廣告板塊占總收入的比重很大。
招股書顯示,2014 年到 2017 年,墨跡天氣的互聯網廣告信息服務收入占比高達 95%。

不過,墨跡天氣的用戶日均停留時長在兩分鐘左右,從這一點來看,廣告給墨跡天氣帶來的增量十分有限。
更何況,此類工具類平臺由于缺乏監(jiān)管經驗,也容易出現出內容粗制濫造、過度商業(yè)化等現象。這無疑會導致用戶獲取的內容越發(fā)同質化,缺乏新穎性。
另外,對部分用戶來說,并非有價值的內容才是好內容,一些博人眼球、帶有沖擊性的內容會更具有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工具類APP需要一邊培養(yǎng)用戶心智,一邊輸出高質量內容。同時,還得保證內容能夠打動用戶,讓他們產生觀看瀏覽的欲望。
顯然,工具類APP要想轉型成為內容平臺,是相當困難的。同理,電商平臺也是如此。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有了好內容,才能吸引用戶留存,進而為互聯網平臺構建更完善的商業(yè)生態(tài),從而抓住更多商機,增強造血能力。
換句話說,內容給互聯網平臺帶來的增長可能性,足以令困難變得渺小。總之,“內容化”這條路不好走,但支付寶們不得不走。
來源:電商頭條 潘多拉 共2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