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放不下低價市場
以3C數碼產品起家的京東,長期以來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是“價格高、質量好”。
但是按照劉強東的說法,京東的商業(yè)價值是“品質保證,送貨快,價格便宜”。另外,京東CEO徐雷也曾多次表示,京東需要繼續(xù)發(fā)展下沉市場、深挖用戶需求。
顯然,“高定價”并不符合京東的定位,它需要低價市場。
這些年來,從計劃覆蓋全國所有縣城的“家電專賣店”,到揚言開100萬家便利店的京東新通路,再到宣告失敗的京喜,也能看出對低價市場有很深的執(zhí)念。
從競爭對手角度看,拼多多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主要也是因為它采取的是低價策略。
2019年,拼多多啟動百億補貼計劃,憑借低價迅速在電商市場站穩(wěn)腳跟。
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期內營收為355億元,同比增長65.1%,歸屬于普通股東的凈利潤為105.9億元,同比增長546%。
相比之下,該季度京東營收同比增長11.4%、淘寶營收同比增長3.2%,拼多多是傳統(tǒng)電商平臺中唯一保持高速增長的平臺。

(圖源:知危)
對京東和阿里巴巴來說,早期的拼多多只是一個聚焦低價市場的普通電商平臺,不足為懼,而近兩三年來,拼多多將百億補貼貫徹到底的做法,接連給京東和阿里巴巴帶來沖擊。
另外,有數據顯示,2022年拼多多的月平均訪問量已經超過了京東,甚至有直追淘寶之勢。

(圖源:知危)
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購買用戶數為5.697億,同期拼多多的活躍用戶數達到8.687億。
顯然,在拼多多的低價優(yōu)勢面前,京東所建立的產品優(yōu)勢正在消失。
也許正是因此,京東逐漸意識到低價策略的重要性,才決定推出百億補貼頻道和“買貴雙倍賠”服務。
但不得不注意的一點是,推行低價策略可能不難,難的是像拼多多一樣長期推行低價策略。
我們都知道,強大的物流體系是京東的優(yōu)勢所在。數據顯示,2007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京東物流運營了超1500個倉庫,倉庫網絡管理總面積超 3000 萬平米,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guī)模達1267億元。
而采取低價策略,就意味著京東需要一邊保證物流水平,一邊壓縮商品成本,難度相當之大。
現如今,京東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如何繼續(xù)深化降本增效,用更低的成本,助力電商業(yè)務實現新增長。
但不管怎么樣,低價市場一直是電商平臺的關鍵市場,京東沒有理由放棄。
下沉市場,仍是焦點
除了動作不斷的京東,抖音、美團和拼多多也在加速布局。
抖音試點外賣、上線超市;美團布局直播、進軍香港;拼多多花費上億人民幣,將跨境電商平臺Temu送上“超級碗”打廣告。
可以看出,電商的范圍越來越廣,市場競爭趨于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電商平臺的增速呈現出持續(xù)放緩發(fā)展的姿態(tài)。
數據顯示,2020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6萬億元,同比增長14.8%;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0.8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12.0%;2022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1.96萬億元,同比增長僅為6.2%。
在這種背景下,電商平臺的競爭勢必會愈演愈烈。
從這個角度看,讓低價成為電商平臺的核心武器,是最有可能建立起強大競爭優(yōu)勢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重視低價模式的下沉市場也是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臺尋求新增長的好機會。
數據顯示,我國下沉市場涵蓋近300個地級市,4萬多個鄉(xiāng)鎮(zhèn),近70萬行政村莊。2021年下沉市場人口近10億,占比約70%。
由于下沉市場人口眾多,覆蓋范圍廣,相較于一二線城市來說,市場潛力更大。可以說,下沉市場對電商平臺來說,還是一片尚未正式開墾的原野,有著巨大的“錢”景。
如果說在電商行業(yè)的上半場競爭中,燒錢搶用戶是重中之重,那么在下半場競爭中,性價比和服務才是關鍵所在。
畢竟對平臺來說,構建良好的服務環(huán)境和市場口碑,才是實施低價策略的最終目的。
就目前來看,電商行業(yè)是否真的會掀起新一輪價格戰(zhàn),尚未可知。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平臺優(yōu)惠力度的加大,消費者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來源:電商報Pro 潘多拉
共2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