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的生意主要就是要流量,流量至上、算法思維是這些品牌的底層邏輯。因此,時萃建立了自己的大數據平臺,實現主流電商平臺、微信訂閱小程序、有贊商城等線上渠道與線下咖啡門店會員系統(tǒng)的全部打通。
但,線下經營和線下完全不一樣,只有數據和流量是遠遠不夠的,實體店更加考驗門店運營,從房租、人工,再到產品、服務、體驗事無巨細,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再加上,門店直接和消費者接觸,競爭對手又那么多,顧客也都用腳投票,稍微做得不好就會被淘汰。
從點評平臺看顧客對時萃咖啡的評價,不乏有食客發(fā)上百字吐槽其服務和體驗:
“點餐的時候,心情已經被澆滅了。給點餐的是一位微胖的小姐姐,臉黑語氣差,甚至有種邊說話邊翻白眼的感覺,服務態(tài)度令人反胃……”
“是一次很差的體驗,下單了接近一個小時都沒上,由于我們是坐二樓,連續(xù)下去兩次都說沒做好,最后第三次實在是沒耐心,打算退款,才知道他們后臺根本沒下單做,有點無語……”
……
只能說,實體店的經營更加復雜,如果低估了線下的難度,只用互聯(lián)網的那套流量邏輯來打,往往事與愿違。
2、逐步淪為“網紅店”,始終沒找到能跑通的模型
更重要是,時萃的線下咖啡店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跑通的模型。
時萃的初心是做個便捷精品咖啡品牌。
2020年時,范若愚設想做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域電商,開個20平的線下小店。
“我們希望做寫字樓里一分鐘出品的快速咖啡,用一個個20平米的小店,在主流CBD帶給用戶性價比更高的產品。這樣線上和線下也可以實現相互導流。”范若愚曾說。
可是店開出來之后,越開越大,很多都是獨占一棟小洋樓的精品咖啡館,還在店里試水新研發(fā)的咖啡液產品。
當時范若愚表示:“我們目前所有的線下門店里, 包含特調咖啡在內,三分之一的產品是由咖啡液和預調液完成的。
在特調咖啡系列中,我們有90%以上的特調類產品,直接是用咖啡液或者是通過預調的咖啡液完成,而不是用咖啡機現磨來完成的。”
到了今年7月,時萃咖啡又官宣其首家“日咖夜酒”旗艦店永慶坊店正式開業(yè),但短短三個月之后就關門了。
從最初設想的20平便捷小店,到百平精品咖啡館,再到日咖夜酒的新模式店,雖然的確越來越美,創(chuàng)意也十足,但粉絲種草,幾乎都是去拍照打卡的,沒人是去喝咖啡的。
這其實對一個品牌來說是件可怕的事情,定位越來越模糊,沒有找到能跑通的盈利模式,逐漸淪為網紅店,結果就是很難持久的生存。
3、新的故事講不通了,資本退潮,沒有了“輸血”
2年5輪融資,不難看出,時萃咖啡是個標準的資本驅動的項目。
2020年,小程序起家的時萃乘著資本看好線上咖啡品牌的東風而起,與此同時,三頓半、永璞也是風生水起。
2021年,資本偏愛高性價比的精品咖啡館,挪瓦、Manner等品牌備受青睞,時萃也成功趕上了這波風潮。
而到了2022年,資本遇冷,相比于2021年咖啡賽道共發(fā)生了28起投資,僅上半年就融資金額高達50.76億元。今年時間已經過半,融資金額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僅為18.03億元。
與此同時,咖啡賽道的投資也變得非常謹慎,更側重品牌的盈利能力,要驗證其商業(yè)模式是否能長久發(fā)展,因此,只有極少數地域性品牌獲得了投資。
很顯然,時萃咖啡這次并沒有給到資本新的故事,于是,從2021年拿到近億元戰(zhàn)略融資至今,時萃咖啡再無新的融資消息。
但快速擴張出來的店面仍舊在燒錢,房租、人工、宣傳等成本并不低,加上疫情的反復,直接影響門店的營收,一旦資金鏈斷裂只能關店收場。
小結:
時萃咖啡是典型的資本驅動打造出來的品牌,它需要不斷給資本市場一個個新的故事,擊鼓傳花,直至上市“解脫”。
而這種資本創(chuàng)造出來的燒錢項目,自身造血能力不強,一旦遇到資本寒流,抗風險的能力就會很差,面臨的只有資金鏈斷裂、關門自保的結局。
如今,時萃線下門店關停到只剩一家,意味著其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故事沒有講通,沒有了新的故事,資本也就撤退了。
時萃的關店也再一次印證了商業(yè)最基本的規(guī)則: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yè),并不是靠故事就能撐起來的,也不是靠資本就能活下去的。資本泡沫終將被擠掉,市場留下的永遠是“忠于顧客”的企業(yè)!
來源:職業(yè)餐飲網 程三月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