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本土特色的結合,小米辣、二荊條、花椒、藤椒、甜椒等都能做咖啡,比如勒克立方的花椒美式、Yeclip的甜椒拿鐵;
新的創(chuàng)意不斷涌現,比如HERBES SPICE LEGEND以香料與咖啡為創(chuàng)新。
6、成都小酒館文化,也滋養(yǎng)了“日咖夜酒”
小酒館,也是成都一大特色。這里的很多本土咖啡連鎖品牌,都是“日咖夜酒”的模式。
比如開出5家店的UID cafe有“白咖夜酒”和服裝兩種經營方式;開出4家店的KUROKII Cafe也有3家白咖夜酒店面;2M Coffee、CAFE G1等也都有“早C晚A”模式。
“早C晚A可以提高坪效, 我們‘晚A’的營收占比七成左右。 ”KUROKII Cafe的主理人說。
咖啡跨界和異業(yè)合作的復合形態(tài),在成都也隨處可見。
從買手店、家具店、書店,再到自習室、香氛店、理發(fā)店等,“咖啡+”延伸到了許多行業(yè),也讓成都咖啡更多維度滲透。
7、新茶飲品牌密集,帶動“喝飲品”的消費習慣
成都,是新茶飲重鎮(zhèn)。書亦燒仙草、茶百道都是從成都走出的品牌,霸王茶姬總部也搬遷至成都。還有丸摩堂、圓真真……
新茶飲越發(fā)達的區(qū)域,對咖啡的正向帶動作用越明顯,上海、廣州、深圳,無不如此。
發(fā)達的茶飲品牌,培育了消費者“喝飲品”的習慣,他們對咖啡的接受度也更高。
8、咖啡車、咖啡市集活躍,讓人們距離咖啡更近
“層出不窮的咖啡車全城跑,哪里需要,就開到哪里。”與咖啡直接觸達的街頭場景,也成了成都的“獨特的風景線”。
2021年,以“散步去”為主題的咖啡市集,有30多個品牌、上萬人參加,還有剛剛過去的川派咖啡生活節(jié),成都每年都會有各種主題的咖啡市集,“在社區(qū)公共空間擺攤”形成了一個巨大社交空間,讓人們距離咖啡更近。
川派咖啡生活節(jié),圖源成都咖啡指南
總的來說, 無論是消費習慣、市場氛圍,還是門店數量、經營模式,成都咖啡“氛圍已經到了”。
03
成都和上海之間,也許還缺一個manner
調查一圈發(fā)現,成都除了星巴克、瑞幸等連鎖咖啡品牌之外,本土咖啡連鎖品牌大多3~10家的體量,連鎖的“中堅力量”相對匱乏——這也許全國咖啡市場發(fā)展趨于一致。
而一個城市咖啡市場的真正強大,離不開本土強勢品牌的引領。
那么,成都市場能不能跑出下一個manner?
1、成都咖啡,剛需性人群還比較缺乏
“和上海咖啡相比,成都剛需人群還存在差距,在上海18~65歲的人群,都有喝咖啡的習慣, 在成都是18~35歲喝咖啡,還不一定能形成習慣。 ”2M Coffee的主理人吳浩毓說。
而且,成都的新舊城區(qū)具有明顯差異。
比如高新區(qū),咖啡消費人群就以上班族、白領為主,在8:30之前營業(yè)的咖啡館是成都各城區(qū)最多的,外賣消費人數在各城區(qū)排第二。
“我們在高新區(qū)的店面周六日顧客就很少,所以我們選擇周六日店休。”G1的主理人李姜春說,“老城區(qū)多以獨立咖啡店、網紅店居多,新城區(qū)剛需需求更大,連鎖品牌居多。”
2、大多成都咖啡品牌,模式還在探索階段
在成都現有的本土連鎖咖啡品牌中,大多模式和定位還在探索階段,有的是“白咖夜酒+大店+小店”模式,有的是“咖啡+”各種組合模式。
“和多個投資人聊天,他們會去投資上海、深圳的一些咖啡品牌,也有資本來觀察成都咖啡市場,但是并沒有選擇投資,究其原因, 成都咖啡‘有太多上海影子’,還沒有形成自己成功的模式和特色。 ”一位成都咖啡主理人說。
3、開店關店都很多,市場還在更新?lián)Q代中
多位成都咖啡館主理人,都告訴我一個明顯的感受:
“成都不斷有新的咖啡店涌現,但是關店也很多,整個咖啡市場更新?lián)Q代的速度是比較快的。”
機會與挫敗,在這片市場同時存在。
結語
咖啡館數量不斷猛增,咖啡車和咖啡市集活躍,“咖啡+”的跨界越來越廣,平價咖啡、早餐咖啡不斷擴張,川味咖啡的地域特色也越來越明顯——
成都,正在中國咖啡坐標系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成為了解新產品、新模式繞不過的“咖啡重鎮(zhèn)”。
而咖啡,或許將成為成都的另一張名片。
來源:咖門 曉夕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