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首富“農(nóng)夫山泉”實際控制人鐘睒睒一手創(chuàng)辦的“母親”品牌,在2020年就推出了拌面、拌飯的澆頭,微波和水加熱均可,強勢切入“懶人”市場、家庭餐桌。
今年,它又悄悄開賣四款“米飯+澆頭”方便速食套餐,試圖搶占預制菜市場,背后依仗的就是它強大的渠道能力。
還有百年老字號稻香村,也跨界餐飲,賣“稻香小飯盒”,推出6款套餐飯,中午熱著賣,其他時間冷著賣,顧客回家微波爐復熱即吃。
除了預制菜賽道,不少新玩家也紛紛試水復合的餐飲零售新模式。
成立了27年的知名熟食連鎖品牌一手店,開了一家全新模式的融合店,一邊賣哈爾濱紅腸,一邊賣日式吐司,還推出了好幾款“熟食+烘焙+茶飲”的套餐,涵蓋早餐、午餐、下午茶多個時間段,探索混搭新模式。
在疫情下,餐飲被倒逼改革,于是,一些新的機遇浮現(xiàn)出來,大佬跨界憑靠自己的渠道或者點位優(yōu)勢,瞄準了餐飲新的藍海市場。
它們抱著“寧可試錯,也絕不錯過”的心態(tài),在“無人區(qū)”瘋狂探索,畢竟,萬一跑通了,就找到了“新大陸”。
收割者:
用“快招”模式割韭菜,落得一地雞毛
也有一些大佬跨界,被打上了“割韭菜”的標簽。
飲料巨頭娃哈哈和王老吉開的茶飲店,本有著產(chǎn)品和品牌高知名度優(yōu)勢,應該能大展拳腳,但它們并沒有做起來,這幾年還陷入“快招”疑云,“加盟商維權”風波不斷。
王老吉在2017年推出“1828王老吉”線下茶飲品牌,2019年,就宣布未來3-5年將門店規(guī)模擴展到3000-5000家,創(chuàng)業(yè)者們聞名氣而來紛紛加盟。
但不少加盟商經(jīng)營幾個月便發(fā)現(xiàn),“1828王老吉”不僅存在夸大宣傳、虛假招商等問題,而且運營方面的能力也并不“專業(yè)”,這導致加盟商虧損金額不斷擴大,為此不少加盟商走上了維權之路。
“計劃10年內(nèi)在全國布局1萬家門店”的娃哈哈奶茶,加盟商在去年自發(fā)組建了一個400多人的維權群,多名加盟商在該微信群內(nèi)指出“娃哈哈在還沒有直營店的情況下卻直接開放加盟、虛假招商,不履行招商承諾,導致加盟商持續(xù)虧損”等多項問題。
當時它在全國有300多家門店,被加盟商曝出200多家都想歇業(yè)、轉讓。
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二者的經(jīng)歷有些相似,一開始就喊出要開成千上萬家店的“口號”,然后授權給快招公司做加盟,用品牌名氣圈住一大波加盟商,全國快速擴張。但品牌缺乏獨有的競爭力,單店模型或許也沒摸索成熟,在管理和運營更跟不上,這在本就廝殺慘烈的茶飲市場生存艱難。
最終,這些跨界而來的飲料巨頭,不得不宣布和快招公司劃清界限,但官司依然纏身,主品牌的美譽度和口碑受傷頗深,落得一地雞毛。
借勢者:
跟風餐飲熱門品類,給自身品牌“引流”
還有些巨頭跨界跟風做餐飲,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為了“借勢”高頻的餐飲品類,給自身低頻的產(chǎn)品引流,吸引更多年輕人。
知名運動鞋品牌李寧賣咖啡,玩的就是這套。
不久前,“李寧正式賣咖啡,一鋪開就是7000家店”的消息把不少咖啡品牌嚇一跳,以為又來了一個搶生意的。
然而仔細分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李寧賣咖啡并不是要靠“賣咖啡”賺多少錢,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線下門店引流,通過咖啡來帶動顧客來實體門店消費;另一方面是增強用戶粘性和用戶體驗,讓顧客與門店有更多的互動關聯(lián),讓線下同線上體驗有實質(zhì)的區(qū)別與不同。
同仁堂開咖啡館也是為了流量跨界,從它的門店布局就能看出來,賣咖啡只是一個引子,實則是為理療區(qū)和診療區(qū)引流。
很多奢侈品牌喜歡開餐廳,也是異曲同工。
此前,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則段子:去奔馳4S店品美酒,去Chanel吃甜品,在Burberry喝咖啡。
這些奢侈品品牌跨界開餐廳、咖啡廳、甜點店等,更多是為了打破奢侈品冷漠的外殼,是奢侈品牌接觸消費者、聚攏人氣、售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讓品牌更貼近目標消費者,提高進店頻次和服務體驗。
但未來,這些餐飲店或?qū)⒊蔀槠放频牧眍惥下體驗門店,還可能與智能終端相結合促進品牌銷售,引領商業(yè)模式變革。
小結:
各路大佬紛紛跨界餐飲,它們都試圖用自身資源來攪局餐飲市場,有品牌的用品牌、有渠道的用渠道、有資本的用資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想在餐飲業(yè)大展拳腳。
于是,有餐飲人戲稱:賣房的、賣水的、賣鞋的、送快遞的、開藥店的等通通都想來分羹餐飲,餐飲可太難做了。
但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yè),一邊用自己的法則,不留情面地淘汰了一批人;一邊也正是在這種融合碰撞中,緊跟時代前進。
來源:職業(yè)餐飲網(wǎng) 程三月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