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零售”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型的零售產物也應運而生:盒馬鮮生開創(chuàng)實體店先河,決心要顧客拉回線下,重新定義實體門店;永輝迅速跟進,開出“超級物種”引領潮流;蘇寧也不甘落后,打造出新物種“極物”,倡導“智慧零售”。而各種“到家”業(yè)務也早已發(fā)展地如火如荼。
很多人都在做著這樣或那樣的改變,也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績。超市行業(yè)增長佼佼者永輝超市在接入京東到家服務后,給企業(yè)插上了翅膀,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已超前兩年。天虹近期曬出上半年新零售的成績單:通過推進數字化,顧客體驗式服務后,超市板塊的顧客連帶率達50%,“到家”銷售同比增長46%之多。
對于傳統(tǒng)實體店,要改造成新型門店,也許比新建一家新零售店的難度更高。那么要開一家新零售實體店,需要把握哪些維度呢?
第一個維度:定位
定位,應有別于傳統(tǒng)實體店,即不再從大眾消費和高端精品的檔次上進行定位,而是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市面上的店那么多,并不缺少你這一家,你的店憑什么存在?消費者為什么要到你的店消費?你的店有什么樣的特色和優(yōu)勢?
也就是先明確:“我的消費者是誰”、“從什么角度切入”,踐行什么樣的“消費價值觀”,演繹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搞清楚了這些問題,再去決定要不要開這家店。
第二個維度:雙線融合
這一點是實體店的一大難題,但也是邁向新零售必須跨過的一道坎。實體店必須盡快彌補線上短板,這既是業(yè)績增長的需要,更是適應“兩棲消費”的必須。
阿里近兩年開盒馬,收大潤發(fā),入主銀泰等,大動作不斷,之所以不惜重金加碼線下實體店,就是看到了雙線融合,兩條腿走路的重要性。
不僅蘇寧云商、國美電器的銷售增長更多地來自線上,沃爾瑪、大潤發(fā)、家樂福的業(yè)績增長同樣依靠線上。雙線融合成為很多企業(yè)驅動增長的引擎,去年天虹商場的整體銷售幾陷停滯,但線上增幅高達60%。沃爾瑪的目標是線上實現20%的占比,看似不高,但對應的卻是1000億美元的銷量。
大商總裁劉思軍給天狗的任務是帶來10%的銷售增量,鑒于大商近3000億的銷售規(guī)模,10%差不多也是300億。高鑫零售2016年度財報顯示,飛牛網交易額達21億,實現倍增,O2O交易額約占3成,O2O項目貢獻的銷售額占參與門店總銷售額的6.4%。
雖然線上電商于2016年的增長已經觸底,但仍為實體零售增速的近10倍。而單一的線下渠道增長還是十分困難,空間非常有限,對很多企業(yè)來說,止滑“維穩(wěn)”就難上加難。
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早已“兩棲化”,沒有線上業(yè)務、到家服務,就無法滿足碎片式、便捷化消費需求。
第三個維度:突出體驗
新零售實體店應該不同于傳統(tǒng)的購物中心、百貨店、超市店,也可以有別于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它可以是購物中心、百貨店、超市的混合體,呈現出一種“四不像”的超然態(tài)勢。
但它一定要年輕、時尚、好玩、有趣,科技感十足。
它的面積也許不必太大——盒馬以4500平的體量做到了上萬平米的大賣場業(yè)績,這說明線上、移動端盡可以延展實體店物理邊界,實體店可能不再憑規(guī)模取勝,有時候可能是累贅和負資產,但一定要精致、獨特。
它的業(yè)態(tài)應該豐富,能體現出時下的消費新潮流、新熱點,能夠順應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趨勢,美食、娛樂、文創(chuàng)、運動、休閑、健康、化妝等都不應“缺席”。它的商品應該新穎、時尚、親民接地氣,潮牌潮品、時尚雜品、跨境商品、綠色食品等不應或缺。
它的布局應當別出心裁,以主題化、景觀化呈現,其陳列應當混搭而具有創(chuàng)意,商品編輯響應主題且靈活多變。其賣場應當科技范十足,WIFI必須高速流暢,營銷線上線下一體,門店布局、主要活動、特色服務應在手機APP中清晰呈現,其支付應當便捷多元,支持自助付款;無人機、機器人、AR、VR、AI等元素應當成為經營道具;門店應當劈出適當供顧客活動場所、休息區(qū)域,座椅不必太多,但要精致、美觀……
總之,實體店當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緣于門店老化、經營老化,與消費需求嚴重錯位,顧客的消費需求其實并未減少,而是發(fā)生了轉移、轉變,從業(yè)態(tài)、商品、品類、品牌、服務、體驗等方面迎合新消費需求,是零售業(yè)的“供給側改革”核心意涵。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實體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