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畔,復(fù)興南街,短短2公里不到的老街區(qū)上,最多的時候密密麻麻地扎著十幾家面館。
這里被稱為杭幫面老街區(qū)。
小狗面館在這條街的最東頭,店面30多個平方,門口支起2口熱氣騰騰的炒鍋,店內(nèi)幾張桌子板凳,再無其他裝點(diǎn)。炒鍋里常年呲溜著雪菜鮮筍肉片、腰花,燒出來是杭州人最愛的片兒川和腰花拌川。
最熱鬧的時候,客人直接從店里搬了板凳出來,蹲在地上,面碗放在板凳上,10分鐘不到一碗面下肚,吃完抹抹嘴上的油,心滿意足地起身離開,后面還有人在等著這些“板凳桌”。
“最忙的時候,我們一天賣出了197斤面條,2個師傅燒了9個小時沒有停過。”小狗面館的老板孫冬林告訴「電商在線」。
按照1斤面條燒3碗面來計(jì)算,這間不起眼的面館1天就賣出了591碗面條。這只是杭州人愛吃面的一個小小剪影。
在杭州,像復(fù)興南街這樣的“面館扎堆街區(qū)”還有很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杭州的大街小巷里分布著超過1萬家面館。在今年雙12之前,口碑發(fā)布“江湖封神榜”,挖出隱藏在市井的餐飲小店,全國有13個城市的1730家店鋪入圍,其中杭州有82家餐廳入選,7家是面館。
縱觀整個餐飲市場,餐廳的“壽命”并不長。根據(jù)《中國餐飲報告2018》,2017年全國新開出311萬家餐飲店,但其中285萬家開店不到1年就關(guān)閉,餐飲店的平均壽命不到1年半。
然而在杭州,動輒有10年、20年歷史的面館不在少數(shù)。巷子越老、面館越多、活得越久。
很難想象,一家傳統(tǒng)的面館能如此吸睛又吸金。靈活借助短視頻、直播工具吸年青人視線,憑借獨(dú)門地道的手藝從市場突圍,甚至引入資本,光杭州幾家面館就融資數(shù)億元。
新的問題是,左手流量,右手資本,在快生快死的互聯(lián)網(wǎng)生命期里,當(dāng)新一代消費(fèi)者到來,流量、競爭、營銷、資本、擴(kuò)張等問題一同擺在面前,這些老底子面館要如何完成更迭,在老字號的路上完成第一次交接班?
熬出來的老面館
不起眼的鋪面,不繁華的地段,然而食客絡(luò)繹不絕,這家面館至今只有7張桌子,每日僅營業(yè)半天……
《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描述菊英面店,這也是很多杭州面館的原生態(tài)。老小區(qū)的巷子里、菜市場的正對門、高架橋下面、公共廁所的不遠(yuǎn)處,總能夠找到杭州的面館。
杭州的面館不怕“正面交鋒”,喜歡密集、扎堆地開在一起,扎在小區(qū)的角角落落。這片江湖之上,人人都有兩把刷子,都有自己的秘籍。但是彼此之間,又都是客客氣氣,“對手”之外,他們還是一條街上的街坊。
坐在門口的板凳上,孫冬林時常會盯著來來往往的車子發(fā)呆。
2000年下崗后,他和妻子來園花在復(fù)興南街上盤下一家店面,支起鍋爐,一碗一碗地為街坊們燒面。之所以選擇開面館,只是這門生意投資小、門檻低,而自己又剛好做過廚師。
一轉(zhuǎn)眼,將近20年過去,毛估估有200多萬碗面條從孫冬林的面館端出去。
“那個時候路都沒這么寬,路上沒什么人,也沒什么車,一碗片兒川才2塊錢一碗。”孫冬林回憶。
彼時,這家面館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直到近幾年,來的人越來越多,孫冬林才索性將自己的別名“小狗”直接用作面館的名字。
杭州的面館向來如此,要么連名字都沒有,擺幾張桌子,貼張價格表;要么直接是老板的名字,距離小狗面館一兩百米遠(yuǎn),就有老高面館、阿強(qiáng)面館。整個杭州的著名面館也一貫如此,菊英面店、慧娟面館、方老大……
孫冬林不太記得自己的面館是如何走到“火爆”,2003年的非典,是他記憶中的分界線。
“大概是在2004年的10月份,非典完全解除了,我的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來,每天能賣出70斤面條,等到那年過年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100斤面條。”孫冬林說。
而在此之前的兩三年里,小狗面館一天大約只能賣出10多斤面條,妻子來園花一人就能夠?qū)Ω。一個月總共賣出不到2000元的面條,刨去所有成本,這家面館處于虧錢狀態(tài)。當(dāng)年,杭州人的平均月薪在1500元左右。為了生計(jì),孫冬林只好出去開出租車。“一邊開店,一邊跑出租,整整熬了3年。”
沒有直接把面館關(guān)掉,一是房租沒有到期,二是自己的店還是有一幫老客人。孫冬林知道杭州人吃面愛吃澆頭,從市場上買來新鮮的腰花、豬肝、冬筍、雪菜,回來斬段、切絲,下進(jìn)熱油鍋,快速翻炒,1分鐘左右熱騰騰出鍋的面條馬上上桌吃完最為過癮。
口味,是小狗面館能熬下來的前提,而如何讓自己的面館走到更多人的視線中,孫冬林告訴「電商在線」,“街坊覺得好吃就會帶人來吃,人帶人就越帶越多。”
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十多年下去,生意才被慢慢盤得紅火。
杭州的老底子面館,大多和小狗面館有著相似的起源。早期投入低、門檻低,直接架起爐灶做點(diǎn)街坊的小生意。
不同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突如其來的流量,老底子面館的生意如同滾雪球一般,當(dāng)這些扎在街坊家門口的面館,一個個把根扎深了,它的客人也開始枝繁葉茂起來。時間的長線之下,食客的流動帶動著消息的流動,老底子面館的走紅有著很長的“蟄伏期”。
長在“流量”上的面館
劉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卻是長在“流量”里的一家面館,在品質(zhì)的加持之下,這份“流量”已經(jīng)持續(xù)了9年。
盡管其藏身在一家小農(nóng)貿(mào)市場的背后,要不是有地圖導(dǎo)航或者熟人帶路,你甚至找不到這家面館,但是約摸百米開外,香噴噴的牛肉味足夠讓人循著味道找過去。
從誕生之際起,這家面館就承接著來自媒體及美食家的關(guān)注。用凌晨現(xiàn)殺的黃牛肉、牛骨,熬出濃郁的湯頭,配上定制的面條,劉姥姥的牛肉面在整個杭州屬于少見。周圍的街坊手上提著剛買的菜,鼻子里卻總惦記著劉姥姥的牛肉面。
受關(guān)注還有一絲原因來自老板周昆的“身份”,這位上世紀(jì)80年代的浙大文學(xué)碩士,做了20多年的編輯工作,卻在48歲之際,毅然放下了鐵飯碗。一個轉(zhuǎn)身,在浙江大學(xué)附近的一個農(nóng)貿(mào)市場的門對面,開出一家面館,因?yàn)閷τ凇都t樓夢》的熱愛,為面館取名“劉姥姥十里香”。
同樣長在書房里的知名面館還有和府撈面,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面館,比周昆的面館還要晚1年開張。但在資本的加持下,和府撈面3年開出200家店,1年賣3000萬碗面,最近又拿到了2.15億元的C+輪融資,直接奔著上市去了。
周昆全然沒有這樣的野心,這個生活在杭州的江西人只想悄悄地“隱藏”在鬧市深處,在此之上,他明白牛肉面的品質(zhì)、用心對待顧客才能長久以來接住顧客。
“是因?yàn)榘l(fā)現(xiàn)了真正好吃的牛肉,才有了開這個面館的想法。想把這些好牛肉做給周圍的學(xué)生們、街坊們吃。”周昆對「電商在線」表示。很多浙大的學(xué)生從入學(xué)開始,在周昆的面館吃到畢業(yè)。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guān)注公號:redshcom 關(guān)注更多: 面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