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而刺痛人的社會等級指南《格調(diào)》中提到,底層人買假冒貨,為給人一種“身穿大牌”的錯覺;中產(chǎn)們花一個月薪水買更高級別的名牌,佯裝自己是上層。
無聲顯露的區(qū)分感,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去年,中國消費者一舉買下了全球1/3的奢侈品。令人意外的是,數(shù)量龐大的80、90后新貴取代事業(yè)有成的60、70后顧客成為消費主力。貼著年輕顧客的購買習慣,奢侈品牌們開始發(fā)力,將電商提上議程。
一個千億級的市場開始熱鬧起來。
蛋糕越來越大
漸漸富裕的中國人展露出令人咂舌的消費熱情。
在國外,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排隊血拼、手提大串購物紙袋的中國游客成為一道“景觀”;日本電飯煲、藥妝店被搶空,當?shù)孛襟w和社會發(fā)出“爆買”的驚嘆。
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在《201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報告》中統(tǒng)計了這樣一組數(shù)字:2018年,中國消費者在國內(nèi)外購買奢侈品共花了7700億,算下來每個有能力消費奢侈品的家庭平均支出近8萬元。
超級消費大國的增長潛力毋庸置疑,奢侈品牌們開始捕捉市場中的新變化。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選擇在內(nèi)地購買奢侈品。這個比例從2015年的23%上升至2018年的27%,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50%。
不僅如此,到時本土將消化1.2萬億奢侈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

EUROMONITOR統(tǒng)計了中國奢侈品銷售環(huán)節(jié)的變遷:門店銷售占了大頭,近年來,線上渠道逐漸沖破固有局面,開始占據(jù)一席之地。
即將到來的202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規(guī)模近1.2萬億,八分之一(1500億)的銷售將在線上完成。
機遇開始顯露,盤中早有落子。
阿里投資了奢侈品電商魅力惠和Ordre,17年在天貓推出LuxuryPavilion,此外還與歷峰集團旗下奢侈品電商YNAP成立合資公司,雙方打通平臺;京東則押注在外國背景的farfetch和國內(nèi)垂直電商寺庫,farfetch進入中國后,自營的TOPLIFE也并入其中。
對實力雄厚的本土綜合電商來說,觸及高端市場,將實現(xiàn)所有消費層級的覆蓋。部分奢侈品牌如Gucci、Dior則推出了自營電商,向中國消費者傳遞出緊跟市場的信號。
溫度似乎剛剛好。
最早一撥電商:生不逢時
奢侈品牌近乎沒有中間渠道商,清晰的銷售鏈條之上,母公司握有絕對的話語權。電商拿不到品牌授權,商品來歷不透明,網(wǎng)購奢侈品就是個偽命題,無法令消費者信服。
正因如此,奢侈品電商這條路趟了十年,沒成大氣候。
第五大道、尊享網(wǎng)、佳品網(wǎng)等一大批早期垂直奢侈品電商,少有人能撐過B輪融資,要么沒做起來,要么最終落魄。
明星電商公司走秀網(wǎng)曾獲得三輪融資累計1.5億美金,但2016年后走向成迷,其CEO逃亡海外被抓,牽出4.38億元走私案件;
專門做化妝品的聚美優(yōu)品假貨問題不斷,消費者口碑崩塌;
曾經(jīng)切入大牌服裝領域的唯品會,只能是賣賣尾貨,降格成一家特賣電商;
現(xiàn)在僅存的寺庫10年前從二手奢侈品寄賣起家,兩年前盈利上市,中國新聞周刊翻閱財報發(fā)現(xiàn),2018年不足55億的營收額,與北京國貿(mào)商城的單店業(yè)績相差甚遠,利潤更是微薄。
有電商分析師認為,“品牌和奢侈品自身的調(diào)性沖突,導致奢侈品電商生得早,但發(fā)育晚。” 囿于假貨和產(chǎn)品調(diào)性,LVMH 曾經(jīng)對亞馬遜非常嫌棄,認為它 “不符合集團的豪華定位”,進入亞馬遜是自降身價。
奢侈品,中產(chǎn)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它本身的慢節(jié)奏、神秘感,與電商大眾化、高效率的特質沖突,也不吻合價格敏感的網(wǎng)購人群,電商橫掃消費品的魔力在這里似乎“失效”了。
門店賣高價,龐大的需求外流,甚至催生了一個中間職業(yè)——代購。
這個由境外學生、游客甚至是專職從業(yè)者組成的龐大群體,活躍在門店、電商平臺和朋友圈,頻繁地往返國境之間。劉樺做港代5年,每周跑三、四趟,店里的商品從鞋子包包彩妝,再到餐廚保健品。
“顧客們什么都買,只有你想不到的。”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早幾年代購遇上了好時候,厲害的每月流水20萬上下。“曾有顧客找我一次性買了3萬塊的化妝品和LV包,我們采購的時候會全程直播,首先就是保真。”
“首先找熟悉靠譜的代購,實在急用的才會在店里買,奢侈品電商水很深,沒嘗試過。”白領伍嘉說。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