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紅商網(wǎng)·新零售陣線 >> 零售業(yè)頻道 >> 正文
被喜愛和被反感的“雙面”便利蜂,為何被傳入局騰訊?

  聽到便利蜂融資的消息,雖然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一方出來證實或者證偽。但是對于接連傳出過壞消息的京城便利店行業(yè),總算是有了利好消息。

  便利蜂是個另類的存在。在我身邊的世界里, 可以說存在著兩個便利蜂。

  第一個便利蜂,是我身邊同事朋友感受到的便利蜂,年輕化、新鮮、有點趣味,這是一種感覺。從整體的門店設計風格到商品的選品以及更新,便利蜂確實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包括整體年輕化的店員員工,在購物時也會有親切感。從用戶體驗來說,推APP購物積分,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從選址來看,便利蜂的選址多選則在商圈寫字樓地區(qū),是經(jīng)典的7-ELEVEn似的選址。這些地方也是年輕用戶群集中的地方,總而言之——

  這是年輕一代用戶群體比較喜歡的新型便利店。

  第二個便利蜂,是我從行業(yè)同行口中感受到的便利蜂,完全是另一番面孔。我在不同的同行(不限于北京地區(qū))口中聽說,便利蜂是這個市場上最兇狠的對手之一。有的品牌,已經(jīng)接近簽約的鋪子,便利蜂直接抬價三分之一搶走;有的品牌說,便利蜂抬高了當?shù)氐膯T工工資水平,挖起人來不惜血本。還有的品牌說,新店剛剛開業(yè),便利蜂就在隔壁不遠租下鋪子,截留了20%的客源。

  商場如戰(zhàn)場,公允的說,這些事單就某一件而論,都是屬于正常商業(yè)競爭的范圍。但是,當一家品牌頻繁的采用比較激進甚至攻擊性的策略進行市場競爭時,不受大家歡迎是很正常的。這是被同行集體反感的便利蜂。

  有人可能會說,同行都是冤家,用別的同行的說法,來證明便利蜂不受歡迎,會不會有失偏頗。但是,要知道市場上這么說品牌,如果是A說B ,B說C ,C說D ,這是正常的同行相輕。如果,ABC都說D的問題, 而且抱怨的問題大同小異,那么基本上可以說這是有根據(jù)的。

  這篇文章不是討論孰是孰非,而是從“兩個便利蜂”這種現(xiàn)象出發(fā),希望討論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已經(jīng)寫在文章開頭,如果您心中已有答案,不妨看看,我與您想的是否一致,歡迎探討。

  - 1 -

  對同行一視同仁的痛下殺手,為何

  一個企業(yè)如何處理和同行的關系,這有時候不是一個行業(yè)問題,而是商學院需要討論的管理問題。

  如果按照東方傳統(tǒng)的文化倫理,自然會有“和氣生財”、“共贏共生”等一套理論,這些道理有人信有人不信。本文不去宣講這些道理。反過來想一個問題,為什么便利蜂會這么做?因為生存需要?因為市場窗口期太短?

  這兩個理由恐怕都不成立。如果便利蜂出生在上海,可以理解。上海的便利店布局已經(jīng)白熱化,新生兒想在上海市場活下來,上車以后都不是“搶座”的心態(tài), 而是“擠座”的心態(tài),別人有座位,你要把它擠下去,才能活。但是北京市場,都知道北京市場便利店不飽和,甚至有媒體一直在探討稱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別說搶座了,北京市場是有座位沒人坐。

  第二個理由,市場窗口期。便利店和多數(shù)零售行業(yè)都不是什么風口和暴利行業(yè),屬于慢工出細活,這一點便利蜂的運營團隊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也不存在所謂的窗口期。

  更直接的理由,當然可能是資本考慮,畢竟這是個新項目,初始的加速度很重要,能快則快。但是筆者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互聯(lián)網(wǎng)圈習慣的贏家通吃思維,被帶到了便利店行業(yè)。

  在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確實存在贏家通吃。微信誕生不過7年,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線上生活的基礎設施,雖然問題很多,一個子彈短信,自以為看到了微信的弱點,但是其生命可能也如子彈般短暫。類似的例子太多,不用一一列舉,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不存在第二名,存在也沒有太大意義,最后很多第二名的結(jié)果,都是被并購,更何況老三老四。

  必須看到,這一輪所謂新零售,是互聯(lián)網(wǎng)和資本雙輪推動的結(jié)果。那么在線下為主的場景,或者說全渠道場景,是否也會存在贏家通吃的局面?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筆者還是以為,便利店行業(yè)目前還是一個發(fā)展培育階段,整個市場蛋糕還不夠大,市場蛋糕做大了,第一名的天花板才足夠高,且不論第一名會是誰?如果整個市場最終只有巴掌大,做個彈丸之地的國王,有意思嗎?

  還是那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2 -

  便利蜂究竟哪些地方打動了資本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篇“黑”便利蜂的稿子,那么你不妨繼續(xù)往下看。

  在今年一次權(quán)威的便利店行業(yè)會議中,便利蜂的同學感嘆了這樣一句話,參加這個會的多數(shù)企業(yè),都是來找客戶和合作的,只有我們是無欲無求的,因為我們到現(xiàn)在都是直營店。

  這句話非常有意思, 也可以說切中要害,在市場上,以直營店的形式在一座一線城市迅速開店并在門店過百之后,繼續(xù)保持這種態(tài)勢的,是一種非常少見的打法,此前還有一家,就是鄰家便利店,直至關閉,總門店數(shù)超過160家,只有2家加盟店。

  這可能一方面說明了便利蜂的發(fā)展堅持以我為主,不太在意同行行業(yè)的狀況,自然也不太在意行業(yè)的感受。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是一個蠻獨特的企業(yè)。這種獨特本身,在資本眼中,算不算價值?

  研究便利蜂的最大困難,在于資料過少, 目前市面上可見的便利蜂采訪到人的報道,應該只有兩篇,演講有兩篇。 王紫同學有一次演講,便利蜂研究院有一次演講。筆者就在這有限的信息中,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些有價值的蛛絲馬跡。

  第一個推測 : 數(shù)據(jù)

  很多人都認為便利蜂是“互聯(lián)網(wǎng)便利店”,但是王紫的演講題目是《數(shù)據(jù)時代的便利觀》,也就是說,王紫眼中的便利店更應該重視的武器是數(shù)據(jù)化。

  選幾段比較重要的話,來看一下:

2頁 [1] [2] 下一頁 

便利蜂否認獲騰訊、高瓴投資 它正在南京“跑馬圈地”

傳騰訊投資便利蜂 疑為便利店領域?qū)ふ摇按砣恕?/a>

傳便利蜂獲騰訊與高瓴大筆投資 估值達16億美元

風口上的便利蜂:在店在線在鏈在心

便利蜂加碼線上 無人貨柜試水定制選品

搜索更多: 便利蜂

東治書院2024級易學文士班(第二屆)報名者必讀
『獨賈參考』:獨特視角,洞悉商業(yè)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雜花土蜂蜜,愛家人,送親友,助養(yǎng)生
關注『書仙笙』:結(jié)茅深山讀仙經(jīng),擅闖人間迷煙火。
研究報告、榜單收錄、高管收錄、品牌收錄、企業(yè)通稿、行業(yè)會務
★★★你有買點,我有流量,勢必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