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女裝成效不明顯
隨著各類電商平臺帶來的多元選擇和國外同檔次優(yōu)質品牌的進入,百麗的產品逐漸喪失了性價比和競爭力。在自有鞋類品牌增長放緩后,百麗還曾想通過加大運動、服飾業(yè)務占比,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2013年8月,百麗投資近1億美元收購日本服裝零售商巴羅克。巴羅克是一家專門面向日本年輕女性的快時尚品牌零售商,旗下有MOUSSY、SLY等多個品牌,其90%的門店位于日本國內。與市面上流行的韓系或歐美系女裝風格不同,巴羅克代表日本的女裝潮流,這對于國內女裝市場來說,可謂獨樹一幟。收購巴羅克有利于百麗實現進軍國內服裝和配飾市場的長期目標,并能利用其拓展鞋履品牌在日本的發(fā)展。
僅僅一周后,百麗又與意大利品牌藍諾簽訂收購協(xié)議,企圖進軍高端時尚服飾市場。百麗的跨界戰(zhàn)略之所以進行得如此迅速,源于其對渠道話語權的自信。以新世紀百貨為例,其總計70余個鞋類品牌中,百麗旗下品牌占據13%,貢獻三成以上的銷售業(yè)績。百麗收購的女裝品牌將直接受益于其鞋類品牌的影響力,在商鋪及租金上擁有強勢話語權,這與百麗代銷其他服裝品牌的套路類似。
這兩筆收購是百麗向“全品類”“大零售”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令其跨界女裝的直接原因是業(yè)績壓力。2013年半年報顯示,百麗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1.1%,凈利潤同比下降3.4%,高速增長面臨崩塌。百麗運營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新店增長拉動業(yè)績增長,增加新品類替代增加新渠道。在自營鞋類業(yè)務的規(guī)模優(yōu)勢喪失殆盡之際,跨界變成其依賴外延式增長的第一反應。然而,由于宏觀經濟低迷,服飾業(yè)競爭激烈,百麗的這種結構性調整結果并不理想。
2013年9月,百麗又斥資12.8億元收購了龍浩天地,試圖進軍高端男鞋市場。但是,這次收購卻并不被外界看好。原因是早在2007年,百麗就以16億元收購了江蘇森達。作為曾經的國內男鞋第一品牌,森達從1993年起市場占有率便多年位居同行第一,但后來由于管理等方面沒有跟上,品牌影響力逐漸減弱。百麗接手森達后,森達依然沒有起色?梢姲冫愲m然在女鞋方面經驗老到,對于男鞋市場卻并不擅長。
除了進軍電商、跨界女裝外,百麗近幾年都在強調進駐三四線市場,并開發(fā)了快時尚女鞋品牌15mins,進行終端分類。但顯然,15mins作為快時尚女鞋市場的后來者,與依思Q等年增長率達70%的品牌相比,在品牌戰(zhàn)略與產品創(chuàng)新方面,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學習。
業(yè)內典型下滑
事實上,由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制造業(yè)產能過剩和電商的沖擊,國內鞋業(yè)持續(xù)低迷。銷售下滑、關店裁員的現象并非百麗獨有。據達芙妮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業(yè)額同比下滑13.9%至36.02億元,凈利潤同比暴跌98.5%至208.70萬元;星期六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業(yè)收入同比下降3.81%至8.45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18.91%至2702.40萬元。而作為國內鞋業(yè)老大的百麗,業(yè)績下滑似乎是在所難免。
點評:
通吃一切,終將餓死
■文/程偉雄,良棲品牌創(chuàng)始人
曾經的“鞋王”百麗,正在隨著零售市場結構的不斷調整走下坡路,百麗在轉型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印證了一句俗語:船大掉頭難。
其實,百麗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江湖地位,主要是靠兼并代理商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百麗的成功是建立在“總代理”模式成功的基礎上。如今,百麗“總代理”的批發(fā)意識導向還是占據主導地位,而對零售業(yè)務精細化的深度挖掘是缺失的,故而當下耐克、阿迪達斯還是百麗的主要業(yè)務。
百麗的代理品牌連年強勢增長,自營品牌和收購品牌反而一直未能有很好的市場表現,這種代銷模式存在著一定風險。2013年,意大利男鞋品牌GEOX在與百麗五年代理期滿后“決定分手”。而在代理期間,通過百麗的努力,使GEOX在國內市場的網點從90多個擴至340個。合作戛然而止意味著百麗五年的渠道投入難以獲取長期收益,用分析師馬崗的話來說,“零售商最怕的是把市場養(yǎng)大,品牌卻不和它玩了。”
過去,百麗憑借龐大的品牌族群,拿下了眾多終端渠道。然而,隨著品牌的增加,百麗的產品卻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除了品牌和價格的差異,其他區(qū)別并不明顯,也就是說產品的調性并沒有體現品牌屬性。
百麗成也渠道敗也渠道。如果在渠道上沒有根本的改變,百麗未來的發(fā)展將十分堪憂。其一,當下講究線上線下全渠道的構建,百麗旗下的眾多品牌在探索線下集合店的同時,也需要加快線上線下的融合;其二,百麗大部分的渠道依托于大中小商場,如今商場競爭激烈,百麗的渠道優(yōu)勢反而變成了包袱;其三,百麗極少在街鋪店有所作為,這雖然減少了投入,卻也失去了自己的品牌展示空間,僅僅只是商場層面的展示畢竟還是太雜;其四,百麗在購物中心興起時未能把握機遇,無論是多品牌集合店還是單品牌店在購物中心都很難見到,對新白領(90后)消費群而言,百麗面臨品牌老化的危機。
此外,百麗在品牌定位上也較為混亂。以往只要進行市場擴張就可以掩蓋許多問題,如今卻隨著消費者的日趨理性而行不通了。沒有精細化的管控必將被新興消費者淘汰。百麗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做真正的零售品牌并轉型零售商,還是做好代理商轉型渠道商。這種轉型是痛苦的,之前的多重矛盾可以不予理會,但如今必須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不能通吃。靜心做好自我才是正道,否則永遠無法找到正確路徑。
■文/《商界評論》雜志 黃潤霖,佛山百腦慧管理咨詢商業(yè)合伙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老”鞋王百麗氣勢不再 靠運動“牌”勉強盈利 運動品牌撐場 百麗上半年勉強盈利 百麗鞋類業(yè)務上半年關店400家 女鞋行業(yè)經歷低迷謀轉型 百麗上半年溢利28.4億 鞋類零售網點減少424家 會診鞋王百麗:每天關店超兩家 應對策略乏力 搜索更多: 百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