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商網訊:高潮迭起的鄂武商股權之爭,在歷經數月風波后終迎收官戰(zhàn):要約收購的主角,不是此前市場盛傳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而是武漢國資系親自出場。
8月2日晚間,鄂武商發(fā)布公告稱,武漢國資委旗下的武商聯、武漢國資公司及武漢經發(fā)投集團一起,向全體股東發(fā)出要約收購申請,計劃再次增持鄂武商5%股權,使武漢國資方控股鄂武商的比例提高到34.99%。
“這樣一來,武商聯就能徹底擺脫與銀泰的糾纏。”接近武商聯的人士如此評價這一要約收購方案。
上述人士解釋,弘毅投資此次之所以未登場,主要是和銀泰系的股權爭奪中,擔心證券監(jiān)管部門認為有“關聯交易”之嫌,要把收購做得“漂漂亮亮、干干凈凈”, “戰(zhàn)場打掃完畢后”,再引弘毅投資進來。
自3月底挑起鄂武商股權之爭后,銀泰系頻頻通過減持百大集團股份套現等方式,來充實其股權之爭所需的“槍支彈藥”。然而面對武商聯咄咄逼人的要約收購方案,銀泰系又將如何應對?
8月2日下午6時左右,記者就武漢國資要約收購鄂武商一事電話銀泰百貨CEO陳曉東,陳稱,“自己正在北京,不清楚情況,等看了公告再說”。
武漢國資強勢出擊
根據《要約收購書》披露,武商聯、武漢國資公司及武漢經發(fā)投將以21.21元/股的價格,分別收購鄂武商943萬股、650萬股、943萬股流通股,合計占鄂武商5%的股權。收購所需5.38億元資金,則由三家股東自己籌措。由武漢國資方直接出資收購,這樣的方案的確出乎市場預料。
7月21日晚間,當鄂武商發(fā)出延期復牌公告,并稱武商聯已將要約收購履約保證金準備妥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武商聯“缺錢”時候的緩兵之計,而其真實目的卻是在尋找戰(zhàn)略投資者。
面對善于資本運作的銀泰系,武漢國資方雖然“財大氣粗”,應對起來卻也頗費周折。
在連續(xù)拉攏一致行動人,擊退銀泰系三次逼宮舉動后,武漢國資方耗盡了關聯持股資源。于是武商聯停牌鄂武商和中百集團、武漢中商,啟動了被擱置多年的武漢商業(yè)重組。
但因擔心銀泰系不合作,鄂武商無奈又退出武漢商業(yè)重組,武漢國資方不得不掏出超過5.22億元的真金白銀,在21.16元/股的高位從機構手中購得鄂武商5%的股份,并隨后將持股比例提高至29.99%,無限接近要約收購紅線。
至此,市場普遍認為武漢國資方手中籌碼已經不多,武商聯要畢其功于一役,必然會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來對抗銀泰系,而此前與武漢國資有過良好合作的聯想控股,則會扮演這一角色。
但此次要約收購還是由武漢國資單方來完成,再次表明武漢國資方“不差錢”。
上述接近武商聯的人士亦透露,在解決股權問題后,武商聯將再次著手解決武漢商業(yè)的同業(yè)競爭問題,而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依然會作為戰(zhàn)略投資者,出現在武漢商業(yè)重組的過程中。
目前,鄂武商仍有銀泰系派出的兩名董事、一名獨立董事、一名監(jiān)事以及兩名副總經理履職,其中包括銀泰百貨總裁陳曉東在內。
“如果雙方意見不一,將會對公司管理帶來一定影響。”上海一家券商零售行業(yè)分析師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肥肉鄂武商
今年3月份,銀泰系與武商聯打響了鄂武商股權爭奪戰(zhàn)。第一大股東之爭,除了商業(yè)是武漢命脈,武漢國資不愿放棄之外,雙方還有一個秘而不宣的秘密:鄂武商是武漢國資旗下最好的商業(yè)企業(yè),系一塊肥肉。
公開資料顯示,鄂武商旗下的武漢廣場、世貿廣場、武漢國際廣場均占據武漢的核心商圈,為武漢商業(yè)零售業(yè)龍頭。
鄂武商2010年報顯示,當年公司營業(yè)總收入105.4億元,同比增長32.7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4億元,同比增長22.95%。這樣的營業(yè)額和利潤率,是武商聯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中最優(yōu)質的(同期中百集團營業(yè)收入118.72億元,凈利潤2.51億元;武漢中商營業(yè)總收入37.04億元,凈利潤6768萬元。)
華泰聯合證券商貿零售分析師耿邦昊預測,由于有鄂武商國廣一期成功的示范案例,摩爾城項目開業(yè)第三年將可達到8163萬元的凈利潤。
面對鄂武商這樣一塊肥肉,銀泰系和武漢國資都不愿放棄。通過增持和要約收購,武漢國資在保持鄂武商控股地位的同時, 也保住了這塊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