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關注新冠肺炎疫情之際,“4000億只蝗蟲抵達中國邊境”的消息讓很多人猛然一驚。真的有如此大的一場蝗災即將降臨?并非如此。“4000億”是誤傳,但非洲地區(qū)確實遭遇了近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蝗災,而且仍在持續(xù),而我們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災則基本告一段落。不過,更大的考驗在6月,屆時肆虐東非的蝗群將遷飛至印巴邊境地區(qū)。提起蝗災,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歷史上中國經歷了太多這種災害,而過去幾十年,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其逐漸遠離普通中國人的視野。但就國際而言,蝗災依然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階段性出現,并對成千上萬人的基本生存構成威脅。
蝗災有普遍性也有“間歇期”
“蝗蟲是國際第一大害蟲,蝗蟲引發(fā)的災害也是第一大蟲災。蝗蟲在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各大洲幾乎都有分布。”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蝗災的發(fā)生并不是偶發(fā)或一次性的,而是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fā)生,非洲、亞洲、歐洲都有。這次起源于東非的沙漠蝗災害就其危害程度來講,是比較大的一次。
此次東非蝗災可追溯至2019年6月,彼時沙漠蝗就在也門等國大量出現。隨著時間推移,沙漠蝗的數量逐漸增加,并跨越紅海來到非洲東部。從2020年年初開始,災情惡化,有利于沙漠蝗生存的氣候條件使得這種害蟲在東非、西亞、南亞和紅海地區(qū)廣泛繁殖,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的情況尤其嚴重。到2月16日和18日,烏干達和南蘇丹先后被監(jiān)測到有蝗群進入。與此同時,蝗群在遷飛路徑上產卵,預計在3月至4月間孵化形成新的蝗群。
作為沙漠蝗的主要分布地之一,蝗災在非洲并非“稀客”,薩赫勒地區(qū)(北非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蘇丹草原地區(qū)之間狹長地帶的統(tǒng)稱)在歷史上即是蝗災頻發(fā)地,但像這次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東非地區(qū)發(fā)布“瘟疫”(PLAGUE)一級的警告,如此大型的蝗災卻并不多見。根據FAO的資料,上一次非洲地區(qū)發(fā)生“瘟疫”級蝗災是2003至2005年度。
那場蝗災被稱作15年來最大;葹陌l(fā)生前,塞內加爾和西非西海岸國家雨量充沛,雖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但也為蝗蟲迅速繁衍提供了溫床;葹陌l(fā)生后,塞內加爾動用軍隊抗擊蝗蟲,周邊國家組成同盟,甚至讓空軍飛機組群噴灑農藥。在投入4億多美元,經受高達25億美元農作物損失后,隨著干燥低溫的冬天到來,蝗災在2005年初平息。
沙漠蝗被認為是所有蝗蟲中最具破壞性的一種。在平靜期,它們生存在西非和印度之間的沙漠地區(qū),面積約1600萬平方公里,覆蓋約30個國家。一旦暴發(fā),它們能快速影響地球約20%的土地、65%的貧窮國家。在南亞,這次的蝗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氣候、土壤等條件有利于蝗蟲繁殖,蝗災或將于6月卷土重來,像此次受災最重的印度拉賈斯坦邦屆時可能會再次成為“重災區(qū)”。眼下,印度正加緊采購無人機和其他設備,確保殺蟲劑等農藥儲備。
沙漠蝗蟲偶爾會遷飛到歐洲南部,甚至中部,但它們在歐洲的生存能力不行,歐洲冬季比較冷。不過,雖沒有大規(guī)模蝗災的擔憂,巴爾干地區(qū)近年來受到的蝗災威脅卻在增加,尤其是多瑙河草甸成為蝗蟲的棲息地。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也會遭遇小型蝗災,比如去年6月,意大利撒丁島遭蝗蟲入侵,約2500公頃的農作物被摧毀。一些分析提到,撒丁島蝗蟲大增與之前兩年的反常天氣有關。
此外,2017年5月,希臘圣埃夫斯特拉蒂奧斯島被蝗蟲“占領”,全島進入緊急狀態(tài);2016年,俄羅斯南部發(fā)生3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2010年,澳大利亞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一場蝗災;2003年,美國西部數州遭蝗蟲侵襲……
中國也難以幸免。張澤華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中國每年受災面積在1.2億畝左右,最高峰時曾經達到過3億畝。中國在農田蝗蟲防治上比較成功,而草原由于面積廣闊,蝗災此起彼伏,但國家相關部門積極綜合防治,不會形成大的災害,所以沒有引起民眾注意。
整體上,全球范圍內,蝗災雖然頻繁,但形成大災難的蝗災卻有明顯的“間歇期”。FAO的數據顯示,2004年前,非洲在1987至1989年經歷了一次災難級別的蝗災,再往前是1967至1969年、1949至1963年、1940至1948年和1926至1934年。
蝗災治理,難在哪?
在蝗災史上,曾發(fā)生過一件奇事。1875年,美國西部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蝗災,也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大規(guī);认x集群。當時,數萬億只落基山蝗蟲鋪天蓋地襲來,蝗群長約2900公里,寬約177公里,“大軍”所到之處,片綠無存。然而,僅僅28年后,這種落基山蝗蟲竟然絕跡了。
有關落基山蝗蟲絕跡的原因至今存在爭議,科研人員的一個主流結論是,它們被它們嚴重傷害過的農民消滅了,且是無意間實現的。原來,蝗蟲產卵對土壤的濕度、緊實度等都有要求,而落基山蝗蟲集中產卵的地方正是適合發(fā)展農業(yè)的河谷。19世紀80年代,美國西部地區(qū)的農業(yè)急速發(fā)展,大批拓荒者對土地的開發(fā)擾亂了蝗蟲的生命周期,很多蟲卵還未孵化就被扼殺。一些研究遺傳問題的科學家稱,面對滅絕危機,這種蝗蟲缺乏遺傳變異。
作為一種有害昆蟲,落基山蝗蟲被滅絕堪稱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罕有的一起案例。就治理蝗災而言,除這種方式難以效仿外,不少專家提醒說,不能把蝗蟲這個物種從地球上徹底消滅,而是要讓它存在但不形成災害。如果把這個物種從大自然界的一個食物鏈中去除,會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后患無窮。
抗擊蝗災,通過飛機對蝗蟲群噴灑殺蟲劑被普遍視作最有效的手段。同時,要想有效遏制住蝗災災情,需要早做準備,對危機有非常早的預警。2004年肆虐西非的蝗災發(fā)生后,批評人士認為抗擊蝗蟲的戰(zhàn)斗發(fā)動得太晚,尤其是有關國家并未在第一時間聽從生物學家有關蝗群即將到來的警告。實際上,盡管FAO提早一年就發(fā)出預警,但捐助國希望看到堅實的證據才采取行動。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蝗災 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