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引領輿論走向的羅永浩,曾經嘗試給出這樣的答案:“手機廠商們都是供應鏈整合商。”言外之意,智能手機的競爭門檻并不高,供應鏈已經高度成熟,只要搞定了供應商,手機廠商只需要專注于品牌、渠道和運營。
那么也就不難解釋錘子手機為什么要先做UI,時不時制造幾個刷屏式的話題。參照這個邏輯,只要搞定了供應鏈,多一個品牌便多一個機會,多品牌戰(zhàn)略似乎事半功倍。
或許也解釋了老羅為什么做不好手機?煜肥侨粘P韵M,十幾年前的礦泉水和現(xiàn)在的成分沒太大區(qū)別,不過是換了幾次包裝。智能手機卻是快速迭代的品牌,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技術出現(xiàn),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產品發(fā)布,當競爭越發(fā)焦灼的時候,哪怕技術迭代僅僅晚了三個月,就已經錯過了推高銷量的黃金節(jié)點。
不同于PC的工具性,智能手機多了很多時尚元素,學習快消品的營銷技巧也無可厚非。可如果天真的把智能手機理解為快消品,很可能是致命的。
可能不是好生意
智能手機的多品牌戰(zhàn)略可能并不是一手好棋,至少在市場紅利末期不是。
美圖、錘子、金立、魅族、糖果等被第三方調研機構歸類于“其他廠商”的品牌,無不有著五年以上的歷史。市場份額被持續(xù)擠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掌舵者出現(xiàn)了失誤,可能是產品研發(fā)走了彎路,也可能是被供應鏈制約……
但核心的一點,這些品牌都不是不可替代的,消費者可以輕松從頭部品牌的產品矩陣中找到滿意的產品。
多品牌戰(zhàn)略的契機可能在于,中小品牌下跌的出貨量已經喪失了和供應鏈叫板的權利,諸如元器件價格、供貨周期等等。比如說魅族曾寄希望于魅族16實現(xiàn)“翻身”,并在產品定價上死磕小米8,結果是魅族16一直處于長時間缺貨狀態(tài),在小米8進行多輪降價時,魅族在成本控制上毫無招架之力。
或許在大廠的庇護下,中小品牌不再擔心供應鏈的問題,找到喘息的機會,卻還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即投入產出比。
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意味著營銷成本趨高。對于“小而美”或者新生品牌,分攤過多的營銷費用,可能會影響主品牌的營收,況且消費者是否愿意為陌生品牌買單還要打上一個問號。單純當作中小品牌經營的話,不那么樂觀的銷量又很難影響大的市場格局,不過是收割容量有限的細分市場罷了。
而在一系列看似利好的因素外,也隱藏著潛在的風險。比如說為了降低研發(fā)成本,一項技術創(chuàng)新已經被同時應用于高、中、低三個價位段的產品,水滴屏、快充、人臉識別等無不是如此,智能手機的同質化現(xiàn)象已然十分普遍。事實上,一些手機廠商已經出現(xiàn)了同一套模具,被貼上不同品牌的行為,似乎可以在短時間內提振銷量,同時也對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歸根結底,智能手機市場的鏖戰(zhàn)幾乎不存在中小品牌成為“小而美”的環(huán)境,在被淘汰或者被巨頭青睞的選擇中,后者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諸如小米、OPPO等擴張品牌策略,最好的出路恐怕不是效仿華為和榮耀的雙品牌戰(zhàn)略,畢竟榮耀從小眾到主流的蛻變,再到華為開拓海外市場的急先鋒,都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在規(guī)模、技術儲備、品牌紅利等原始積累都已經完成的局面下,多品牌的窗口期已然結束。
智能手機的戰(zhàn)場里,大品牌的廝殺仍將是主菜,小品牌只是緩和競爭態(tài)勢的甜點。
來源: 品途商業(yè)評論-Alter 共2頁 上一頁 [1] [2] 小而美的國產手機 活不下去了 放棄小而美奔向規(guī); 華遠地產的憂愁和激情 維思資本王剛:精準投資,追求“少而精、小而美” 巨頭環(huán)伺,千億生鮮市場“小而美”公司生存指南 達飛云貸分期服務:限額令出臺,“小而美”模式受追捧 搜索更多: 小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