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散打”時代,火的有多快,涼的就有多快。
快速激增的門店數據背后,是越來越多的餐飲創(chuàng)業(yè)者奔著“賺波快錢”來收割,從去年的竹筒奶茶、淄博燒烤,到今年的天水麻辣燙,“新餐飲人”們直奔金字塔頂尖,一切目標望向“用一個月時間賺3年的錢”。
在短時間內拿下極致的數據,快速吸引市場關注,占據流量寶座。然后,出手、轉讓……這也直接導致了不少餐飲小白在一片繁榮下盲目入局,接盤“成熟門店”后寥寥幾月就陷入生意困局,最終虧本收場。
春天都來了,
餐飲人咋還過得這么慘
無論何時,餐飲都是個充滿想象力的行業(yè)。沒有科技、人工智能行業(yè)的高精尖背景,也沒有新消費、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風口轉折,所見所聞更多是“草根逆襲”、“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
但最近兩年中,激增的餐飲店數量,為行業(yè)帶來了繁榮景象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心酸故事”。
吉林一燒烤老板說,“從去年10月份到現在,是我干燒烤這么多年最不好過的一個月。跟往年比差了一半多。全靠回頭客撐著,一個人的店室內5桌、室外5桌,平均日營業(yè)額1500左右。”
“一年比一年難,大家都做活動,99元雙人餐到處都是,9.9的折扣價也不少。貌似一堆人排隊,但都是虛假繁榮,到底賺不賺錢只有老板們自己心情清楚。先卷死同行,再卷死自己。”
一位餐飲老炮就對內參表示,“最近幾年新增的餐飲店餐飲品牌,或多或少都對行業(yè)缺少敬畏、存在誤區(qū)。”
以往,餐飲人開餐飲店大多有兩個前情背景:第一,要么是自身非常熱愛餐飲行業(yè)、學習餐飲出身,要么是家中有餐飲基因的傳承;第二,本身就是“餐飲人”,在大型餐飲、酒店做管理或擔任過基層門店的店長等。
大家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技術,有團隊有客源有資金,或許還有投資人……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大量時間和資源去做行業(yè)調研,才會選擇接手家里成熟的門店,或者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店。
“出錯的幾率是很低的!”
現在,暴漲的新增背后,創(chuàng)業(yè)開店的人大多要么是“失業(yè)了”、“找不到工作了”,要么手里有些資金想要投資,但又實在不知道干什么,如此才抱著“民以食為天”的心態(tài),安慰著自己去做餐飲。
但只要一上手,就會知道餐飲并不是個隨隨便便就能做起來的行業(yè)。從采購、選材、選菜、上產品、做運營……各個環(huán)節(jié)涉及頗多,任一變動都將對質量和成本造成影響。自己做,不懂;去加盟,稍有不慎反被割一波韭菜……
“結果可想而知。以前虧本還能賺吆喝,現在虧本連吆喝都賺不到。大部分最終的命運就是把僅存的錢折騰光,甚至負債。”
從去年開始,一些現象級餐飲大事件陸續(xù)登場,比如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很多餐飲人腦子一熱,立馬入局或上新,進入“激進”的狀態(tài)。這也促使行業(yè)“熱度提前化”,周期更短,進一步導致了開店與關店的波動加劇。
小結
新增不會減少,倒閉更不會停止,越來越分散的顧客被低價、被好味道、被高品質的產品吸引注意力,形成了餐飲人所面對的生意冷清、營收腰斬的局面。
沒有不好的市場,只有故步自封與投機倒把的思想。越是“否定”大環(huán)境,越是要躬身入局、放下身段去尋找新的答案。
餐飲依然是富有想象力的行業(yè),但前提是愿意精耕細作、足夠專業(yè)、足夠有敬畏心。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張心笛 共2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