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封印跌停板,極兔傳言將上市。
當快遞行業(yè)陷于失去理智的內卷,從不摻和低價競爭的順豐,2020年也被迫加入快遞價格戰(zhàn)的博弈當中。造成的后果之一,是順豐一季度預計虧損9-11億元人民幣,這也是順豐自2017年借殼上市以來的首季虧損。
4月8日順豐發(fā)布預虧消息后,連續(xù)2個交易日跌停,4月19日股價最低跌至62.33元,相較今年2月18日的最高價124.70元已然腰斬。“四通一達”的財報同樣難看,今年以來單票收入存在不同程度下滑。
一邊是熱鍋螞蟻,另一邊則春風得意。
4月7日,極兔速遞完成一筆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8億元)的融資,由博裕資本領投、紅杉資本和高瓴跟投,投后估值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1.3億元)。還有外媒報道,其母公司印尼極兔計劃在美國進行規(guī)模超過10億美元的IPO。
極兔猛然闖入,讓順豐和四通一達幾家頭部快遞企業(yè)之間的微妙平衡就此被打破。
攪局者
不斷燒錢、搶占份額、姿態(tài)高調,極兔的激進路線或許源于其占領中國市場的野心。
2015年8月,極兔品牌由OPPO印尼業(yè)務創(chuàng)始人李杰在印尼雅加達成立,兩年后即成為印尼日單量第二的快遞公司。公司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1月,極兔在全球已擁有超過240個大型轉運中心、600組智能分揀設備、8000輛自有車輛,運營超過2.3萬個網點、員工近35萬人。
在進軍中國之前,極兔已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快遞公司,業(yè)務覆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業(yè)內人士分析指出,極兔在東南亞市場增長見頂,選擇此時進入中國市場是看準了中國快遞業(yè)寡頭競爭背后的機會市場。
日單2000萬是業(yè)內普遍認為的盈虧平衡點。
極兔自2020年3月起布局中國市場,成立不足六年、打入國內不足一年,即完成日單量從0到2000萬的驚人增長。此前,四通一達和順豐完成這個過程都耗費了數(shù)十年心血。
攪局中國市場,極兔的利器是電商和低價。
快遞的行業(yè)壁壘不算低,組網需要長期耕耘以積累規(guī)模優(yōu)勢,投產轉運中心和分揀系統(tǒng)、組建密集的服務網點、搭建毛細血管般的運輸干線和支線物流,都非朝夕之事。
如果說通達系是吃著電商零售紅利、受益于早期互聯(lián)網的野蠻生長,從而大大縮短了發(fā)展周期。那么這只空降中國市場的“東南亞兔子”則可謂坐收漁翁之利,依托拼多多的廣闊下沉市場直接“三擋起步”。
4月12日,拼多多發(fā)布聲明,澄清與極兔速遞無特殊合作、無投資關系;春節(jié)期間同極兔速遞開展的特約保障合作已結束。盡管拼多多極力撇清和極兔的“曖昧”關系,卻不能掩蓋極兔九成單量由拼多多貢獻的事實。
李杰放言,要在2021年底日單量沖破4000萬票、在2022年中沖擊上市,再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位列中通、韻達之后的“中國加盟制快遞第三”。
苦價格戰(zhàn)久矣
“電商快遞龍頭份額分化,燒錢打價格戰(zhàn)短期仍是提升份額的首要手段。”安信證券指出。
億歐EqualOcean從國家郵政局獲悉,2020年中通、韻達、圓通、申通、順豐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20.4%、17.02%、15.18%、10.58%和9.8%。與2020年前三季度相比數(shù)據波動不明顯,各家市場表現(xiàn)平分秋色。

但用低價換取市場的弊端已然顯現(xiàn),從通達系不太好看的財報數(shù)據就能略知一二。
2020前三季度,四通一達營收和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萎縮,盡管業(yè)務單量保持增長,但單票收入出現(xiàn)明顯下降。
東北證券研報數(shù)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韻達、申通、圓通、中通的單票收入僅有1.25-2.15元,同比降幅在18.4%到33.8%之間;2020年全年快遞行業(yè)單票收入下滑超過20%。
2021年以來情況并沒有好轉,順豐單票收入在1月、2月接連同比下降12.39%和16.93%。某投資人表示,行業(yè)的競爭正在加劇,順豐以外的快遞公司下滑更多,“可能在20%左右”。
顯而易見,價格競爭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策。
但快遞行業(yè)的爭霸戰(zhàn)膠著日久,沒有哪家企業(yè)可以高枕無憂。為了提升市場占有率、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各家間的價格混戰(zhàn)從未熄火,入局玩家在酣戰(zhàn)中騎虎難下。此番卷土重來的價格內卷,激烈程度創(chuàng)下歷年之最。
以低價擾亂市場秩序,已經構成不正當競爭。
4月9日,義烏郵政管理局確認,百世快遞、極兔速遞因“低價傾銷”且整改未達要求被整治,部分分撥中心被停運整頓。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低價傾銷行為是指服務價格顯著低于成本價,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違背企業(yè)生存原理及價值規(guī)律,在市場競爭中往往引發(fā)價格大戰(zhàn)、中小企業(yè)紛紛倒閉等惡性競爭事件,甚至導致全行業(yè)萎縮的嚴重后果。
快遞企業(yè)的艱難處境,普通消費者難以直接感知,原因在于快遞公司對于“非電商件”的要價波動不大;但對從業(yè)者來說卻是切膚之痛,愈演愈烈的價格戰(zhàn)直接導致了末端快遞員收入的壓縮。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