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尿,比“血吊墜”更“弱智”的商品
有人說,“血吊墜”這事看起來都很荒謬,但仍然有很多人相信。
實際上,在電商平臺曾經(jīng)發(fā)生過更為荒謬的事情,那是10年前,同樣是打著“祛病消災”的噱頭收割智商稅。
2010年,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某電商平臺充斥中大量的“童子尿”商品,價格從0.1元到9999元不等。
有一家店主更是打出“撒快樂的尿,給快樂的人”,稱“買家應按寶寶的尿量來拍,多拍需等待。”
他們將童子尿吹噓得無所不能、百病能醫(yī),有病治病,無病消災,更夸張的是可以治癌癥。
跟當下的“人血吊墜”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轍,不知道是不是那幫人又卷土重來了?
有人說,難道真的有人買?當時一家網(wǎng)店瀏覽次數(shù)還是高達921次。
在“血吊墜”的買家留言中,有一條是這樣寫的“雖然我知道是迷信,但我還是相信有”。
當年有記者對“童子尿”做了隨機采訪,很多市民持反對態(tài)度,工商部門也第一時間表示,網(wǎng)店的做法涉嫌虛假宣傳,且違反《食品安全法》,應予查處。
詭異的是,此事從6月份發(fā)酵,一直持續(xù)到9月份,仍然有人在售賣。
難道這不是平臺在縱容?
有人說,商家叫賣童子尿就是博眼球,制造噱頭而已,借這個名堂推銷自己的店鋪。
推銷店鋪的方法何止千千萬,為啥非要用這種讓人惡心的方式?難道這真的是一個審丑的時代?
相比流量,我們更需要審美的時代
前有售賣“童子尿”,后有爆款“血吊墜”,這樣“弱智”的商品,反智的現(xiàn)象為何屢屢發(fā)生在電商平臺?
首先,與電商平臺的野蠻生長不無關系。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不僅商家喜歡“打擦邊球”,平臺有時也抱著僥幸心理,只要能拉新,增加流量,哪管什么道德與美丑。
其次,與監(jiān)管滯后也有一定的關系。
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監(jiān)管立法的速度跟不上,不能及時“有法可依”,而平臺的自律性又太差。
以“童子尿”為例,工商局說了“網(wǎng)店的做法涉嫌虛假宣傳”,但那時沒有《電商法》;“血吊墜”事件,對吊墜里面裝什么,也沒有法理定性。
這些都需要電商平臺行業(yè)自律,但平臺往往為了流量,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這些算不上違法。
為何創(chuàng)業(yè)要談初心,沒有初心就是沒有底線。
最后,大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似乎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那些越丑陋的行為,越惡搞的人往往賺的盆滿缽滿,給人一種劣幣驅(qū)逐良幣的感覺,久而久之,形成了“審丑”的價值觀。
馬保國事件之后,人民日報再也忍不住了,直接點名批評,“審丑狂歡,不能無底線”。
來源:電商頭條 文/風清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電商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