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網(wǎng)購信息,騙子的財富密碼
要過年了,騙子也要沖業(yè)績。
近日,市民張女士就被自稱客服人員的騙子騙走了30多萬,其中,5萬是借唄借款,17萬是快貸貸款,連銀行卡上的8萬多元也被搜刮一空。
2020年12月,張女士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唯品會的客服人員,先是報出了她所購童裝的單號、品牌、價錢等信息,攻破了她的心理防線,然后聲稱這套衣服被顧客投訴穿后起紅疹,讓她申請退款。
騙子加了張女士的QQ號,給她發(fā)來一個二維碼,張女士掃了掃,發(fā)現(xiàn)無法進群。隨后,張女士按照騙子的指令把手機設置成了共享屏幕,進入支付寶找理賠圖標。
誰知,理賠圖標沒找到,天真的張女士反被誘導在借唄借了5萬元。
到這一步,騙子還未停手,張女士也未察覺異常。根據(jù)騙子的指引,張女士又在建行APP上申請了17萬余元的快貸。
20多萬了!騙子還不收手,最后,連同張女士建行卡上的原本8萬多元也一起卷走了。
電商詐騙有著相似的開頭,但騙錢套路卻各有各的厲害!
如果不能以利誘,那么便威逼。
去年,同樣是年關,正準備坐高鐵回家的何女士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對方用非常不耐煩的語氣報出了她的名字以及身份證號碼。
隨后,對方自稱是廣州市越秀分局的警察,由于她的銀行卡涉及洗錢活動,要她馬上去廣州接受調(diào)查。
對方威脅她,“如果你拒絕接受調(diào)查,那么肯定就是犯了罪!”
隨后,對方要何女士把其他的銀行卡號也發(fā)給他,說要進行監(jiān)控,然后何女士會收到一個驗證碼,要何女士把驗證碼發(fā)給他。
情況緊急之下,何女士照做了。很快,她收到了來自銀行的短信,5萬元已轉出。
此時的何女士,還沉浸在洗錢的劇本里,一臉懵逼……
縱觀這些騙局,你會發(fā)現(xiàn)騙子的套路滿滿都是槽點。
客服為什么不通過平臺聯(lián)系買家,偏偏要打電話?如果何女士真的涉及洗錢犯罪,警察為什么要打草驚蛇事先通知她?
但你忽略了一個大前提,騙子手中掌握的個人信息,能夠幫助他們成功地偽裝成任何官方人員。
試想,如果你遇到了一個人口普查員,他向你展示了自己的工作證,讓你填寫相關信息,你會拒絕嗎?
不會,因為他有工作證。
而你的個人信息,就相當于騙子的“工作證”。
誰泄露了你的網(wǎng)購信息?
詐騙分子手中的網(wǎng)購信息到底是從何而來?
或許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電商平臺就是賣家,但是在此,我要很負責任地告訴你,他們不該背這個“鍋”,罪魁禍首其實是第三方平臺!
的確,在網(wǎng)購的過程中,訂單信息是這么個流向:電商平臺—賣家—物流系統(tǒng)—快遞包裝垃圾。
我們來看看電商平臺這一環(huán)。
以目前幾個大型電商平臺的體量,它們有著難以攻克的安全體系,換句話說,如果某黑客能夠攻克淘寶的系統(tǒng),盜取里面的訂單信息,還不如去阿里巴巴的技術中心工作來錢快。
那么,有沒有可能是平臺主動把訂單信息賣給不法分子?
同樣不可能,這是赤裸裸的違法犯罪,平臺沒必要因為販賣信息的這點小錢而“自毀前程”。
至于賣家這一環(huán),據(jù)一位天貓店主透露,99%的商家不會出賣用戶信息,相反,他們還會一再提醒你:所有電話聯(lián)系你提供補償、退款等服務的,都是騙子,不要上當!
而剩下的1%,有可能是為了收集買家信息而建立的淘寶店,但在正常的網(wǎng)購過程中,買家遇到的概率極低。
“如果大規(guī)模泄漏!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是第三方平臺!”
例如:
由于網(wǎng)店的訂單量大,賣家為了省事,往往會用一些第三方軟件來自動填寫和打印快遞單。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電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