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剛剛獲得天使輪融資的生鮮電商平臺是這么描述資金用途的:主要用于增加加盟商收入,提高用戶體驗,提升供應鏈效率,打造中國版Costco。
20年前學eBay,10年前學Amazon,如今老當益壯的Costco成了中國電商創(chuàng)業(yè)者新的精神“教父”。
何止是創(chuàng)業(yè)者,拼多多、小米、網易考拉乃至京東,都曾對標或借鑒過Costco,都想成為中國電商領域的Costco,就連淘寶推出的88VIP ,也被解讀成Costco的中國門徒。
Costco在上海浦東的店鋪還未“試營業(yè)”,在中國的電商江湖里卻早已被封神。
學習Costco好榜樣?
不同于eBay、Amazon這樣沒得選的正餐,Costco是一道各取所好的自助餐,幾乎所有的電商玩家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菜,然后講一個讓人流口水的美食故事。
有人看到了精選;為什么在亞馬遜崛起的背景下,Costco依舊保持高增長?Costco的營收在過去10年中增加了5倍,但沃爾瑪卻頻頻傳出全球關店的消息,高品質、低SKU、自有品牌等成為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說辭。
Costco的SKU在3700左右,不到沃爾瑪?shù)氖种,要知道面積不足100平的7-Eleven便利店就有3000上下的SKU,而且眼尖的創(chuàng)業(yè)者發(fā)現(xiàn),在Costco的財務報表中,自有品牌的占比已經高達25%。
理解了這一點,便不難讀懂諸如網易、小米等電商新貴為何要提倡“精選電商”,為何要滲透到產業(yè)鏈上下游推出自有品牌,況且嘗試依靠精選、自營、性價比等成為電商第三極的絕不止網易和小米。
也有人看到了會員制;在淘寶推出88VIP后,自然而然地和Costco產生了某種關聯(lián),畢竟會員費被認為是Costco最重要的盈利來源。按照Costco公開的一組數(shù)據(jù):個人卡的續(xù)費率高達89.3%,商務卡續(xù)費率甚至高達94%,而在Costco2017財年的營收中,28.5億美元的會員費占到了總利潤的70%。
京東Puls、網易考拉黑卡,加上淘寶的88VIP,在電商江湖里有名號的玩家多半已經擁抱會員制。電商創(chuàng)業(yè)者的表現(xiàn)要更為瘋狂,F(xiàn)lowerplus、衣二三、小鹿森林等等,2017年以后中國電商似乎走入了會員時代。
當然,高坪效、低毛利、庫存周轉率、運營效率等都成了中國電商平臺借鑒的樣本,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可我想問的是,除了公關辭令和蹭熱點,當真有人在效仿Costco嗎?
Costco的故事講不通
在美國,Costco典型的用戶畫像是這樣的:養(yǎng)育三兩個孩子,年收入10萬美元左右,有房、有車、有穩(wěn)定工作。
沒錯,Costco瞄準的是美國的中產階級。按照各省公布的人均GDP,年收入在10萬人民幣以上的家庭不在少數(shù),可同樣是中產階級,在中國卻是另一番場景:每個月近半的工資還了房貸和車貸,此外還可能要供養(yǎng)四個老人,如果對工作的穩(wěn)定性不自信,怕是連孩子都不敢生,至少不敢生二胎。
事實上,那些想成為“中國Coatco”的電商巨頭們,多半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
還是從Costco 2017年的財報說起,41.1億美元的利潤,歸屬商品本身凈收益的只有12.6億美元,同時上交了13.3億美元的稅。Costco把商品毛利率壓到13%以下,剛好平衡了運營費用和稅務,正是篤定了將會員費作為利潤。
阿里、京東也祭出了會員制的撒手锏,但效仿的對象卻是亞馬遜的Prime。 共2頁 [1] [2] 下一頁 以“跨境電商園”撬動線上 亞馬遜正在下一盤大棋 ?诰C保區(qū)將全面鋪開跨境電商直購業(yè)務 屈臣氏小店上線引追捧 傳統(tǒng)零售如何裂變社交電商? 電子商務法終獲通過 電商野蠻競爭將剎車 生鮮電商:線上“已死” 線下重生? 搜索更多: 電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