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每天早上到辦公室放下包、打開電腦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樓下便利店買一瓶咖啡。
辦公室寫字樓的對面,是一家大型超市,抬頭不見低頭見,某天買完咖啡等電梯的時候一想,真的已經(jīng)很久沒有去過大型超市了,不管是辦公室對面的,還是自己家附近的。相反,倒是天天要跑便利店。
年輕人可以一整年不去沃爾瑪
卻要一天跑好幾趟便利店
回到辦公室問了一圈同事(基本上都是90后),大家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情況。
“我好像過去一整年都沒有去過一趟小區(qū)邊上的沃爾瑪了,以前要在超市買的東西,全部網(wǎng)購送到家門口,相反,去便利店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有時候每天還要去好幾趟,在家門口的便利店買早飯、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買零食。”
問及原因,是效率的考慮:
“對便利店的需求,和去大超市,以及上網(wǎng)購物不一樣。我去家里樓下或是辦公室樓下的便利店,一般都是要買很著急的東西,比如出門去公司路上吃的早飯,或者周末我在打游戲,打了一半突然藍牙鼠標沒電了,就要暫停游戲,急急忙忙跑到樓下買了電池上來,然后再繼續(xù)。我覺得原來要去大超市買的東西,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電商渠道購買,而那些零碎、即時性的消費,便利店顯然更方便一點。超市,好像沒有什么必須要去的理由。”

效率上的優(yōu)勢,甚至覆蓋了價格上的劣勢:
“便利店的空間,看上去更加舒服,裝修也干凈,一進去一眼就看到就知道要的東西在哪里。超市太大了,還要找。有時候,同一樣東西在超市比在便利店往往要便宜,比如一罐咖啡,超市賣3塊錢,便利店賣4塊錢,但我還是在便利店買得多,就是覺得其實也多花不了多少錢,不想專門再跑一趟。”
年輕人可以一整年都不去沃爾瑪,卻要一天跑好幾趟便利店。
同樣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
大型商超越開越難,便利店卻越開越火
在這些消費個體行為的背后,是零售業(yè)冰火式的兩極演化。
根據(jù)凱度與貝恩咨詢發(fā)布的《2017中國購物者報告》,全中國頂級的70家零售大賣場,過去5年受互聯(lián)網(wǎng)沖擊的影響顯著。
2012年,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家庭,一年下來平均要去沃爾瑪?shù)却笮蜕坛徫?6.3次,購買101.6千克(或升)的商品,大約兩周一次,購買4公斤左右的商品。
而到了2016年,這兩個數(shù)據(jù)已經(jīng)降到22.3次和90千克(或升),分別下降了15%和11.4%。
存量受損,增量也頗為乏力,城市大型商超的家庭滲透率已經(jīng)飽和,最近5年一直維持在80%左右,可拓展的新市場有限,隨著相應的購物頻次、總量逐年降低,大型商超越開越難,最近數(shù)年倒閉、關門的品牌、門店不絕于耳。僅在2015年,就有一千七百多家大中型超市門店關門。

即便如沃爾瑪這樣的行業(yè)龍頭也難以幸免:
2012年沃爾瑪中國區(qū)關閉5家門店
2013年,關了15家
2014年,關了16家
2015年,關了1家
2016年,關了13家
2017年,關了24家
盡管沃爾瑪每年仍在中國大陸地區(qū)新開不少門店,但關閉的數(shù)量也不少,且有增加的趨勢,整體的擴張逐步趨于停滯,頹勢盡顯。
與大型商超的艱難局面相反,便利店卻在持續(xù)增長的通道中。中國目前有70多個連鎖便利店品牌,過去兩年它們的店鋪數(shù)量和營業(yè)額分別實現(xiàn)了兩位數(shù)增長。截至2017年底,店鋪數(shù)量超過100000家,市場規(guī)模達到1300億,并將在未來五年保持8%~10%的擴張速度。
在產(chǎn)品結構上,不論出于購買需求的考慮,還是經(jīng)營面積的限制,便利店與商超“大而全”的品類選擇不同,選擇以快餐、鮮食、零食等“高毛利、高周轉”的品類為主。 共2頁 [1] [2] 下一頁 90后“保溫杯泡枸杞”養(yǎng)生后,辣系重口味餐館何去何從? 三益寶:00后開始崛起 80后90后如何躲避碾壓? 90后女生制造的“暴富神話”:售假一年買房買車 美團外賣發(fā)布女騎手大數(shù)據(jù):45%是90后 阿里巴巴:80、90后已成制售假的絕對主力軍 搜索更多: 9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