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里、騰訊爭相進軍線下
事件回顧:自從馬云引爆新零售、媒體炒爆新零售之后,阿里對于線下實體零售的布局似乎就沒有停止過。阿里入股三江購物,聯姻百聯集團,入股新華都,入股高鑫零售……這些操作無不在說明阿里線上線下趨同運行的決心與野心。
當然,騰訊在新零售布局方面也不甘示弱,吸入永輝超市5%股份的同時,對超級物種母公司“永輝云創(chuàng)”進行增資,并將取得增資完成后15%的股權。隨后,騰訊和京東向唯品會投資總計約8.63億美元,騰訊和京東將分別持有唯品會的7%和5.5%的股份。整個行業(yè)似乎正在變成阿里系與騰訊系兩大巨頭的競爭。
周勇點評:生活服務類網站的蓬勃發(fā)展,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社交網絡平臺的迅猛發(fā)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電商與店商之爭,也從最初的兩線分離,到中期的兩線交叉,最后漸漸出現了兩線融合的格局。從2013年阿里入股銀泰開始,兩線融合已經從技術、業(yè)務、支付等領域發(fā)展到資本的融合。
這是一個從“用戶戰(zhàn)”、“支付戰(zhàn)”到“陣地戰(zhàn)”的發(fā)展過程。其實所有這一切變化,都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消費需求的升級,二是零售技術的變革,三是我國大型零售企業(yè)的連鎖經營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這三者組合在一起,才創(chuàng)造與促進了新零售、泛零售與全零售等概念與實踐模式的誕生。
在這一演變過程中,我國零售出現了三個新動向:一是實體店從需求升級視角探索零售升級換代之道,新一代零售店鋪層出不窮;二是純電商企業(yè)走下云端“神臺”,在反思中邁進了實體零售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自創(chuàng)兩線融合的實體零售,如盒馬鮮生,或改造實體門店;三是跨界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這些純電商起家的公司,其實無意去做實體零售,他們還有更深層面的陽謀與陰謀。
2、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
事件回顧:8月24日,餓了么正式宣布收購百度外賣,中國互聯網外賣領域最大一樁并購案產生。收購完成后,百度外賣成為餓了么的全資子公司,百度外賣仍以獨立的品牌和運營體系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外賣被餓了么收購后,外賣行業(yè)三巨頭缺一,只剩下“阿里系”的餓了么和“騰訊系”的美團外賣,這背后實際上是阿里與騰訊的對決。
周勇點評:外賣一揮手,居然把方便面干下去了。這說明吃在升級。變化最大、競爭最激烈的餐飲業(yè)務,既不是外食(餐館),也不是內食(居家),而是中食(即食)。外賣平臺把傳統(tǒng)便利店的“中食”業(yè)務無限地擴展到了所有能提供餐飲服務的場所,在這個領域,重要的不是“誰賣給誰,誰收購誰”,外賣的生命力不在于給客人帶去了多少便利,而在于給這個社會的飲食品質有沒有提升。熱乎乎的餐飲,不僅比方便面更好吃,看起來似乎也更安全。如果僅此而已,總有一天,外賣便會嘎然而止。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求外賣平臺弄一個“實體店”的規(guī)定是極度“愚蠢”的!對聰明絕頂的中國人來說,這種規(guī)定就是“廢規(guī)”,從頒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失效”。
至于百度,可能做了一個SWOT分析以后感覺到6.36億美元的投資收益比“百度外賣”更有價值,這不僅在戰(zhàn)略上是適當的,在業(yè)務上也是一個好買賣。百度更聚焦人工智能,非主營業(yè)務特別是虧損業(yè)務將慢慢剝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下的很多商業(yè)領域,都將出現類似的情形。但在適當的時候,商務部反壟斷局將會依法對經營者集中行為開展相應的反壟斷聽證、調查和審查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危害。
3、無人零售爆紅
事件回顧:7月,阿里在其淘寶造物節(jié)上發(fā)布了淘咖啡,由此完全引爆了無人零售的概念。無人便利店、無人值守貨架和自助販售機等無人零售形態(tài)成為了資本爭相追逐的風口。各界玩家紛紛入局,截至目前,除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外,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TakeGo、Moby、零號元素等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以及娃哈哈、居然之家、天虹和永輝超市等傳統(tǒng)零售企業(yè)均已入局無人零售市場。
周勇點評:無人零售,不僅是為了迎合消費便利與時尚體驗,也是為了解決“店能開,人難找”的困惑問題,更是以技術為支撐的未來商業(yè)的一個孵化基地,還是解放零售生產力,以人性的方式對待商業(yè)職工的一種有效手段,便利店由員工全天候值守的傳統(tǒng)方式是“不人道”的。玻璃房式的無人值守“商店”終將被淘汰,不遠的將來,在同一個實體店內,無人值守與有人值守,這兩種方式完全可以局部或全部地隨意切換。到那時候,零售只有日班,沒有夜班。讓零售人早點回家吃晚餐,與親人團聚,不再做“半夜夫妻”,這才是“無人零售”的終極目標。
4、順豐菜鳥數據之爭
事件回顧:6月1日凌晨,順豐突然宣布關閉對菜鳥的數據接口。菜鳥表示,此前菜鳥對全網物流數據進行安全升級,但順豐及豐巢拒不配合。隨后順豐回應稱,事實是并非順豐關閉數據接口,而是菜鳥在6月1日下線豐巢接口信息。菜鳥有針對性封殺豐巢,背后實質是阿里方面以信息安全為由,要求順豐、豐巢等加入到阿里云。此事發(fā)生后,引發(fā)行業(yè)站隊。京東、網易、騰訊云、美團等力挺順豐,通達系在集體噤聲后表示支持菜鳥。歷時一個月,在國家郵政局干預下,順豐菜鳥數據之爭得到圓滿解決。
周勇點評:對此事件,網上有過一種說法:“菜鳥好比是建了一座廟,順豐和三通一達就好比請來的諸神,讓消費者燒香獲益。這廟和神不應該打起來,應該分層次、分階段共建大生態(tài)”。馬云回應說:“雙方合作一直很好,中間有一點摩擦很正常”。但其實,兩者應該多有積怨才會導致“過激行為”的爆發(fā)。當國家郵政局召見菜鳥網絡和順豐速運高層進京協(xié)商時,有報道稱:“雙方表示將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出發(fā),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這一事件向行業(yè)暗示了六個問題:
(1)郵政局是大方丈,生殺大權握在他手上,不聽話不行;
(2)只有上升到“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才能消停,說明積怨較深是事實;
(3)物流大數據的營運亟待規(guī)范,掙奪話語權,不能靠內耗、互傷,更不能損害消費者權益,以后再發(fā)生此類事件,不應該再勞駕“郵政局”,也不用以“講政治顧大局”為托詞,可以依法判決;
(4)中國需要誠實守信的企業(yè),更需要誠實守信的“信息銀行”;
(5)掌握用戶數據的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也包括掌握國民信息的各級政府機構,一定要在法律框架內建立起“數據權利”的鐵律與柵欄,不該挖掘的數據不挖掘,不該經營的數據不經營,不該提升的數據不提升,不該宣揚的數據不宣揚,不該展示的數據不展示。不要濫用技術手段,像挖祖墳那樣去挖消費者的隱私;
(6)大公司脅迫小企業(yè)的做法雖然經常被使用,但對一家有威望的現代公司而言,應該盡可能減少此類行為,政府也應該就此有更好的立法,過去的連鎖企業(yè)常常這樣做,但到如今,已經漸漸地沒有能力這樣做了。
5、京東、阿里爭相布局B2B
事件回顧: 2017年,夫妻老婆店成為了互聯網巨頭眼里的搶手貨。4月,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宣布未來五年要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8月28日,阿里零售通宣布其覆蓋的零售小店數量突破50萬家,成為快消B2B領域覆蓋店數最多的平臺之一。其表示,在未來一年時間,將覆蓋100萬家零售小店,并推出零售通線下項目——天貓小店。這一系列動作帶動了整個社區(qū)新零售市場的升溫。
再加上之前入局的掌合天下、中商惠民等創(chuàng)業(yè)公司,2016年已有超過70家快消B2B平臺。
周勇點評:從2012年到2016年,主營業(yè)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限額以上單位”的零售總額在社零總額中的占比,下降了2.43個百分點,年均下降約0.6個百分點,其中,最近兩年連續(xù)下降,2016年下降了0.9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零售企業(yè)所實現的零售額的社零占比持續(xù)下降,說明中小微零售企業(yè)增長更快且比大型零售企業(yè)更有活力。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小店的份額都占有半壁江山。大型連鎖企業(yè)看上去“很牛”,其數據則“一塌糊涂”。1991年9月21日,聯華超市曲陽店的開張,拉開了中國零售業(yè)連鎖化變革的序幕。15以后的2006年,我國大型連鎖企業(yè)的銷售增幅大幅度下降,以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公布的連鎖百強年銷售額的增幅為例,從2015年的42%下跌到2006年的25%。
連鎖百強門店增幅與銷售額增幅在以后十年中呈現如下三個基本特征:
(1)門店增幅與次年銷售存在高度正相關。如2007年到2008年,門店增幅從10%下降到10.6%,2008年到2009年的銷售增幅從18.4%下降到13.5%,2009年門店增幅回升到18.9%,2010年銷售增幅則回升到了21%。
(2)門店增幅與銷售增幅總體呈下降趨勢,到2016年,門店增幅僅為5.9%,銷售增幅僅為3.5%。
(3)從2010年開始,由于門店增幅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下降,銷售增幅也逐年下降到5%以下。從社零占比來看,到201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萬億元,網零總額達到了2.8萬億元,其社零占比首次突破了10%,而連鎖百強的社零占比卻下降到了8%。到2016年連鎖百強的社零占比下降到6.36%,而同年電子零售額(實物商品的網絡零售交易總額)的社零占比卻提高到了12.62%。
上述數據表明:電商企業(yè)看上B2B業(yè)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在20年以前就認為,中國的流通問題關鍵在農村。但農村的流通問題,取決于農民的“翻身”,如果農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未能顯著提升,一切努力終將化為泡影。
共2頁 [1] [2] 下一頁
中國零售重啟并購整合 獲得優(yōu)秀才是出路
新技術革命重構中國零售業(yè) 新格局引領未來商業(yè)模式
家樂福否認考慮出售中國零售業(yè)務
中國零售正在回歸原點、精進價值
圖解:中國零售電商交易額占全球42%
搜索更多: 中國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