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知道中國城市居民在閑暇之余做什么,那么答案是,他們去逛商場。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服務機構《中國投資參考》(China Confidential)的數(shù)據顯示,三分之二的城市消費者定期去逛商場,這些人中有40.9%至少一周去一次(見下表)。按照《中國投資參考》的人口統(tǒng)計分析,這相當于在中國每周有大約5400萬人去逛商場,超過英格蘭地區(qū)總人口。并且這些人大多還不是只逛不買。平均而言,每位消費者在過去6個月在商場進行了9次購買或交易,消費者在商場的年度支出總額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合1130億美元)。
不難預料,近年來這種巨大的客流和支出在中國各地掀起了建造商場的熱潮。
房地產咨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的數(shù)據顯示,在2014年全球完工商場總數(shù)中,中國占到了44%,僅在中國中部城市武漢,新增商場面積(99.3萬平方米)就超過了整個美國的新增商場面積(80萬平方米)。

盡管去年中國商場完工面積同比的確只是略有增長,但中國正在建設中的商場數(shù)量依然巨大。世邦魏理仕的數(shù)據顯示,中國各地至少有2400萬平方米的商場正在建設當中,占到全球在建商場面積的逾60%。
所有這些令人擔憂中國有可能商場建設過度,尤其是在整體零售銷售增長放緩之際。甚至一些業(yè)內人士也存在這種擔憂。有35%的商場經理表示,自己所在區(qū)域的商場供應過度,三四線城市的商場經理遠沒有一二線城市的商場經理樂觀。
這帶出了另一個現(xiàn)象——中國最大、最富裕的城市和在大多位于內陸地區(qū)的較小城市,商場的表現(xiàn)有著天壤之別。后者是當前商場建造熱潮的主要地點。在《中國投資參考》調查的一線城市,76.5%的商場經理表示商場營收正增長。相比之下,在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這一比例分別只有62.5%和43.8%。
實際上,根據《中國投資參考》的調查,較小城市的商場在幾乎所有指標上都落后于較大城市的商場:比如客流量、入駐率和租金收益。預計未來幾年在這些城市將會有大量的商場供應沖擊市場,這意味著這些市場中的商場開發(fā)商面臨日益升高的風險,尤其是如果零售銷售增長繼續(xù)放緩的話。其中一些商場開發(fā)很可能出現(xiàn)虧損,還有一些商場事實上可能成為華麗的累贅。
但與中國的其他許多市場一樣,一些市場過度供應的跡象不應該被誤會為全國都出現(xiàn)了泡沫。在《中國投資參考》的調查中,64%的商場經理表示,他們的商場是盈利的。對商場提供的各種零售、餐飲和娛樂設施的需求繼續(xù)增長。此外,過去一年里零售支出放緩已經沖擊了舊日的零售模式,比如由于綜合購物中心和電子商務日漸流行而受到擠壓的百貨商店。
事情可能沒有那么簡單,不是說“建了商場就會自動有客流”。但即便是中國商業(yè)地產低迷的典范——位于東莞的全球最大綜合購物中心、多年來客流稀少的新華南Mall——似乎也終于出現(xiàn)了復蘇的跡象。
三四線城市的過度供應尤其令人擔憂。但中國人對商場這種購物模式的需求強勁,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之中。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商場建造熱潮似乎遠比整體數(shù)據所顯示的要理性。(FT中文網)
譯者/鄒策
天虹商場推進實體店互聯(lián)網化、購物中心化等三化轉型 日用品進口關稅下調 “笑了”商場“哭了”服裝 天津各大商場開啟“六一”促銷 知名品牌折扣多 商品有問題 廣州首推重點商場首負責任制試點 天虹商場將持續(xù)推進實體店三化轉型 搜索更多: 商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