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離職的高管,后有跌爆了股價,其中還穿插著股東大手筆減持。
其實最先減持的就是趙怡。媒體報道顯示,1月20日,趙怡率先減持了143萬股,套現(xiàn)2640萬港元,4月,再度減持套現(xiàn)574萬港元。3月15日,持倉長達6年的高瓴資本選擇了清倉,減持了5772萬股,套現(xiàn)了10億港元,隨后緊跟的就是3月16日,大摩也將所持有的1.04億股份,減持到0.12億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幾乎就是清倉式減持。
凈利負增長,湊湊能否拯救
2014年呷哺呷哺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作為“火鍋第一股”,比2018年上市的海底撈要早了4年。究竟呷哺呷哺發(fā)生了什么,老將要被迫下馬?
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呷哺呷哺營業(yè)收入為54.55億元,同比下降9.5%。2019年營業(yè)收入為60.3億元,為呷哺呷哺上市有史以來最高收入,但在2020年呷哺呷哺的年內(nèi)利潤只有1148萬,與2019年的2906萬相比下降了96%,2020年成為來呷哺呷哺上市以來年度凈利負增長最嚴重的一年。
翻臺率對線下門店來說永遠是逃不過個討論點,對于靠線下盈利的呷哺呷哺,翻臺率高就代表著客流量高,翻臺率高的企業(yè),甚至可以一家頂多家,而觀察呷哺呷哺的翻臺率從2014年上市以來,就已經(jīng)開始縮水,2014-2019年的的翻臺率為4.3、3.9、3.4、3.3、2.8、2.9,到了2020年達到了2.5,而另一家靠服務優(yōu)勢的海底撈,在2020年的翻臺率為3.5次/天,其他年份下維持在5次/天。為擺脫低價的形象,呷哺呷哺在2016年推出了高端火鍋湊湊。
雖然在近幾年呷哺呷哺在走下坡路,但據(jù)呷哺呷哺財報顯示,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湊湊的營收占比卻在持續(xù)上漲。2020年,呷哺呷哺的餐廳業(yè)務收入為34.64億元,店面的經(jīng)營利潤為2.4億元。令人驚訝的是,高端品牌湊湊2020年營收為16.86億元,相當于呷哺呷哺業(yè)務收入的一半,餐廳經(jīng)營利潤則高達2.26億元。目前,湊湊門店數(shù)量已擴張至150家。
但有意思的是,湊湊統(tǒng)計翻臺率的方法,呷哺呷哺稱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外送銷售,修改了翻臺率的定義。將每一筆與堂食顧客平均消費對等金額的外賣訂單,都被視為堂食顧客的一次翻臺。也就是,在這種統(tǒng)計方法下,湊湊的每筆外賣訂單若單價在125左右都會算進翻臺率里面。不過,這種的統(tǒng)計方法也讓業(yè)內(nèi)直呼“自己騙自己”。
作為小火鍋界的鼻祖,呷哺呷哺現(xiàn)在不僅要應付雨后春筍般的小火鍋、一人食、自嗨鍋等自熱火鍋,同時在火鍋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還要迎接各種火鍋新秀的沖擊。內(nèi)部還有高管主動被動的離職,股價、業(yè)績也是“跌跌不休”。作為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后勁從哪兒找?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黃興利 見習記者 姜艷鑫 北京報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