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絕味食品發(fā)布公告稱,副總經理劉全勝及財務總監(jiān)彭才剛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職務;同時,根據絕味食品公司發(fā)展需要,經總經理戴文軍提名,公司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審核通過,將聘任王志華擔任公司財務總監(jiān)職務。
此次高層變動不禁令人聯想到絕味食品在11月底被爆的出財報披露研發(fā)費用存在差異一事。盡管絕味食品第一時間就發(fā)布公告稱,公司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研發(fā)費用與2018年財報中披露的上期研發(fā)費用不一致系“口徑差異”,但也引發(fā)不少投資人對公司財務披露態(tài)度是否嚴謹的質疑。
《投資者網》就相關問題多次致電絕味食品,但始終未得到對方正面回應。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如果研發(fā)費用數據的差異并未引發(fā)監(jiān)管方面的調查,沒有涉及到更深層次的一些問題,那么兩個副總經理級的人員離開不排除是絕味食品在前期的發(fā)展模式遇到了一定的瓶頸之后,為尋求業(yè)務模式更新的一個調整。”
凈利潤增速乏力 四大股東競相減持
縱觀絕味食品的發(fā)展歷程,2008年成立后,絕味食品于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作為“鴨脖第一股”,絕味食品在上市之后就備受資本市場的追捧。
“以直營連鎖為引導、加盟連鎖為主體”的銷售模式使絕味食品迅速占領市場,成為鹵制品行業(yè)的領頭企業(yè)。截止2020年上半年,絕味食品共擁有門店12058家,煌上煌和周黑鴨分別擁有4152家和1367家。
除了絕味食品高層人員辭職一事引發(fā)關注外,今年以來,絕味食品控股股東接連減持現象更是令人堪憂。
8月31日,絕味食品發(fā)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上海聚成企業(yè)發(fā)展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動人上海慧功企業(yè)發(fā)展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上海成廣企業(yè)發(fā)展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上海福博企業(yè)發(fā)展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計劃通過競價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以市場價格減持不超過3651.78萬股公司股份,減持比例不超過6%,減持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按8月份公司股票中間價計,本次擬減持的股票市值近30億元。
三季報數據更是顯示,絕味食品前四大股東合計減持超過1800萬股,若按80元的均價計算,前四大股東減持的金額高達14.4億。
作為鹵制品行業(yè)的領頭企業(yè),絕味食品控股股東為何接連減持?
這一切似乎可以從絕味食品的逐年下降的凈利潤增幅中看出一些端倪。
2020年半年報顯示,絕味食品營業(yè)收入為24.13億元,同比下降為3.08%,凈利潤為2.74億元,同比下跌30.78%。從絕味食品披露的三季報來看,2020年前三季度絕味食品營收為38.85億元,同比下降0.0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2億元,同比下降15.33%。
事實上,絕味食品凈利潤下跌并不是今年才開始。
數據顯示,2017-2019年,絕味食品營收增幅分別為17.59%、13.45%和18.41%,歸母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1.93%、27.69%和25.06%。與此同時,毛利率見頂也成為壓在絕味食品頭頂上的“天花板”,2017-2019年,絕味食品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5.79%、34.3%和33.95%。
顯然,絕味食品在注意到了這一點。在現有已經飽和開店的經營狀態(tài)下,絕味食品有意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大力孵化新項目,打造“美食生態(tài)圈”。
但目前來看,效果還未顯現。
對此,沈萌表示,“股東此時減持,可能是其在股價相對高點選擇套現一部分。這些資金要么是用于個人用途,要么可能是為了配合公司體外的新業(yè)務孵化等,但這至少側面反映出絕味食品的轉型或升級的過程應該是很艱難,不會是一個“V“字形的反轉,而是“U”字形,甚至會更加的延長。因此,短期之內減持可能對于一部分股東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絕味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