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相繼出走,OYO中國再陷迷途。
7月7日,有消息傳出,OYO中國區(qū)首席財務官(CFO)李維離職。
“我們確認CFO李維先生決定離開OYO中國,李維先生期待OYO以外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并接受更新的挑戰(zhàn)。”7月9日,OYO中國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至此,創(chuàng)業(yè)初期成立的八人“明星高管團隊”已支離破碎,如今只剩下首席收益官(CRO)朱磊和首席技術官(CTO)鄒嘉。
與高管動蕩同步進行的還有OYO中國的裁員計劃。“去年11月、12月開始裁員,人數占總員工的一半以上。”7月9日,OYO中國在職員工張浩(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李欣婉(化名)在今年第一季度被裁,此前她在OYO中國職能部門工作。“OYO中國已經是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了。”7月11日,她毫不客氣地評價道。
不僅高管出走、員工“吐槽”,公開報道顯示,今年以來,OYO中國的加盟商也在持續(xù)聯合投訴。
這家印度明星公司,如何在中國絆住了腳?
高管難握實權
在遣散大量員工和高管后,OYO中國收縮了公司部門架構。
“高管和員工走了之后,有的部門自動解散,有的部門留了下來。”李欣婉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公司想留下來的核心人物還在,比如王平和朱磊。
據了解,王平為供給增長部門高級副總裁,負責酒店加盟、委托管理、租賃形式、資產收購、市場開拓和合作伙伴關系維護等業(yè)務;朱磊則是首席收益官,主要負責OYO酒店的運營優(yōu)化、營收增長等相關業(yè)務。
“王平和朱磊所負責的項目都是和酒店收益直接掛鉤,而其它從核心業(yè)務衍生出來的業(yè)務部門統(tǒng)統(tǒng)都裁掉了,比如酒店附加的創(chuàng)新型項目咖啡。”李欣婉介紹。
李欣婉坦言,酒店主業(yè)都做不好,其他業(yè)務連發(fā)展的機會都沒有,裁了反而能節(jié)省運營成本。
事實上,進入中國三年,OYO中國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業(yè)務模式。
從早期OYO中國以零加盟費、輕改裝、僅收傭金的1.0模式,到承諾給酒店每月保底收入,對超出保底金額的收益再進行分成的2.0模式,再到重新取消保底收入機制,沿用抽傭的模式,每周結算的3.0模式。OYO中國從未停止探索腳步。
但加盟商對于頻繁迭代的模式并不滿意。
徐嘉(化名)的酒店是在2018年年底加入OYO中國的。“OYO就是個騙子,把我們騙進來之后,承諾的酒店裝修、衛(wèi)浴產品贈送、增長線上客流量都沒有。”7月9日,徐嘉向時代周報記者憤慨道。
“我們店里的客流量都是線下的老顧客,跟OYO一點關系也沒有,但OYO還要收取一定的傭金。”徐嘉表示,自己在幾個月前就和OYO結束合作,否則還要繼續(xù)“倒貼”。
在李欣婉看來,加盟商的投訴不無道理。“這幾年公司模式不斷迭代,但這些模式都很難完全匹配加盟酒店的需求,效果并不理想。”
這或許與OYO中國頂層管理團隊有關。
李欣婉坦言,公司挖了一大幫牛人,但勁兒卻都沒擰到一塊,都是負責各自的事情,缺少核心領導人物,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
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的一年時間里,OYO中國招聘到了八位“明星高管”。而在這八位職場老炮空降后,OYO中國并沒有設立CEO統(tǒng)一管理,而是任由各個部門高管自由發(fā)揮。
2019年9月,OYO創(chuàng)始人李泰熙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他將OYO建設成了一個類似美國聯邦制的分權組織,每個CXO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領地,在其內有極大的自主權。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OY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