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電剛開始流行的那幾年,幾乎每個中國家庭都會買一臺“KONKA”康佳電視,那個時候的“KONKA”曾成為一個家庭重要的財富象征。但在智能手機、電腦等智能產品的影響下,電視行業(y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康佳也不例外。
據了解,自2011年開始,康佳的扣非凈利潤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 截至2019年上半年,康佳主營業(yè)務虧損累計超過36億元! 今年,已經是康佳集團自2011年以來扣非凈利潤連續(xù)為負的第9年了,也就是說,康佳集團在這9年內一直依靠補助和出售資產來維持業(yè)績。
近年來康佳在資金方面似乎也逐漸顯示出緊張的狀態(tài),因此公司為了增強現金流,緩解經濟壓力,竟高頻使用了賣股權,發(fā)債、長期借款等融資手段。 更加耐人尋味的事是,其今年的一項7億元ABS專項計劃被深交所叫停。 所以試問,康佳何時能擺脫危局,走向真正盈利?
高層頻頻更替,暗藏玄機
1980年5月21日,光明華僑電子工業(yè)有限公司正式投產經營。同年11月的第一屆三次董事會以上,確定公司產品商標為KONKA康佳,注冊商標圖案為“KK”。
之后康佳先后在國內的東北、西北、華南、華東、西南分別建立了牡丹江康佳、陜西康佳、東莞康佳、安徽康佳、重慶康佳五大彩電生產基地,擁有彩電生產線20多條,彩電年生產能力超過了1000萬臺,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
如果說康佳的崛起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那么天時地利就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人和則是當時的掌舵人陳偉榮。
陳偉榮和TCL李東生、創(chuàng)維黃宏生被稱為“華工三劍客”。
但是,在2001年6月,陳偉榮去職康佳總裁一職,由時任副總裁的梁榮接任。但2001年康佳巨虧近7億,結果梁榮上任僅10個月,便被調往康佳大股東華僑城集團擔任總裁助理,康佳總裁位置由當時已擔任康佳常務副總裁達10個月的侯松容接任。
而2004年11月18日,康佳發(fā)布了一則公告,稱:經總裁提名,董事局決定聘任曾輝為康佳常務副總裁,陳躍華為副總裁。由于梁榮和侯松容都是先“空降”到康佳擔任副總裁、常務副總裁,數月后再調任總裁職務的,因此,去年11月中旬康佳突然增補常務副總裁和副總裁的舉動,耐人尋味。
根據康佳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去年前9個月,康佳雖然總銷售額達到98.42億元,但9.38%的同比增長率,相比于2003年前9個月總銷售59.2%的同比增長率,增長勢頭已放緩很多。2004年前9個月康佳凈利潤也僅同比增長3.4%,相比上一年同期84.4%的同比增長率,業(yè)績也很難令人滿意。
更大的隱患是,康佳存貨數額巨大。據媒體報道,2004年6月底,康佳存貨為31.7億元;到9月底,存貨已增加到40.97億元。這就是說,僅去年7至9月這3個月,康佳的庫存就增加了近10億元。這數十億元的庫存,對康佳無疑是個巨大的包袱。
筆者認為,擁有一個好的高層管理者對于一個企業(yè)和集體尤為重要,正如兵無將而不動,蛇無頭而不行一樣,一個企業(yè)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擁有了一位優(yōu)異的掌舵手,但是高層頻頻更替換代,只會造成企業(yè)人心渙散、毫無斗志力,最后的最后也只能是一只空殼罷了。
外強內干的局面,無力回天的彩電業(yè)務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時間的碎片化特征加劇,人們更習慣于移動端的視頻觀看服務,互補產品的興起,則意味著自身的衰退,作為家庭經濟重要組成的電視似乎已經慢慢變成邊緣化產品。根據奧維云網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彩電零售銷量同比下降6.6%,創(chuàng)2003年來最大降幅,其衰退勢頭已然不可阻擋。
而與此同時,以樂視、小米等互聯網公司引領著智能電視的興起,這也使得電視產業(yè)煥發(fā)了“又一春”。于是乎,很多傳統電視品牌也都開始發(fā)力自己的互聯網電視品牌戰(zhàn)略,例如創(chuàng)維推出的酷開,TCL推出的雷鳥等。而反觀康佳,似乎在轉型的節(jié)點上一直都有些后知后覺,已從彩電行業(yè)的一線領軍企業(yè)淪落為當前的二線企業(yè)。
但現在情況看來,康佳的現狀不容樂觀。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主要是成本費用上升明顯,尤其是財務費用激增。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財務費用高達1.65億元,同比激增141.71%。這應與該公司負債項增多相關,康佳集團今年新發(fā)行公司債券50億元,導致應付利息大幅增長450.45%,長期借款也飆升了307.35%。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康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