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紅商網·新零售陣線 >> 好公司頻道 >> 正文
誰是董明珠的新老板:“老學究”VS“新派巨鱷”,誰能勝出?

  風起于1995

  1995年是三個人的轉折點。 第一個是董明珠,確切的來說這位中國獨樹一幟的女強人,一生中有很多可以稱之為“節(jié)點”的時刻,比如1990年她咬牙下海成為銷售員“董姐”,這是明晰的開始節(jié)點;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在萬人矚目下全面掌舵格力,這是巔峰的節(jié)點。 但1995年“董姐”靠著前幾年驚為天人的銷售業(yè)績,被破格提升成為格力經營部的經理,這是一個決定“董姐”能不能成為“格力董明珠”的節(jié)點。那時業(yè)內對于銷售員本身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標準,如果是女性要求她青春貌美,能“攻關”,攻關你就可以理解為公關、交際,其場景無外乎飲酒、善用言語取悅客戶以及“其他”。男性營銷員,則要求能吃能喝能忽悠,八面玲瓏。

  這些董小姐都不愿干,都不會,都不符合。1995年她41歲,不惑的年紀,但董小姐并非不惑,她在這個行業(yè)的工作經歷并不與之匹配,滿打滿算不過4年。

  她面臨兩個抉擇,以前她是銷售員,可以悶著頭做事,現(xiàn)在她是部門經理,如果不能在這個管理崗位證明自己,那就證明她只是個銷售員。 她還要判斷,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特立獨行,用強勢傾軋經銷商,還是變得“柔軟”,先臣服于行業(yè)的規(guī)則,收斂起激進,再緩慢地試探這個行業(yè)復雜的全貌。 這個抉擇很重要,這一年的結果也很重要,這個崗位是一個試金石,要殘酷地試探董明珠有多少底色。 打破董小姐困惑的是一部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大多數(shù)人都只聽過名字,卻從來沒看過的電影,全劇只要記住一個場景就好:女主角卡捷琳娜痛苦不堪的時候,她的朋友柳德米拉安慰她說:“別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F(xiàn)在不該哭,而該行動。” 后來董小姐經常用“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來回答人生的各種境遇。 「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時候?」 「不記得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你最迷茫的是什么時候?」 「很多,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1995年,方風雷也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站在一個試金石般的崗位上,但舞臺更復雜。 中山大學畢業(yè),又在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且有豐富經貿工作經驗的方風雷,在老領導的召喚下到中金公司任副總裁。

  起初沒有人會覺得這個名不見經傳,外表敦厚,看起來像是一個農村壯漢的人會是一個精明的金融人才。 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麥健陸在其《同床異夢》一書中這樣寫道,“摩根方面和中金公司的海歸銀行家們曾一度看不起方風雷,認為他就是一個對金融交易和資本市場一竅不通的鄉(xiāng)巴佬。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其實他是精通中國商業(yè)作風的大師,而他們自己對這種作風一無所知”。 麥健陸看得很準,方風雷人如其名,行事如風雨雷電,白天一絲不茍地工作,晚上穿梭在各種宴會,談笑間便辦成了許多大事,為成立初期的中金公司掃平了重重障礙。 這樣的成就,讓不懂中國國情的海龜們目瞪口呆,方風雷被盛贊為中國最好的交易人,不斷受到重用。 此后中金公司一系列重大交易都少不了方風雷的身影,方風雷至此開啟了一個廣袤至極的舞臺,成就的每一件事甚至都關乎到國計民生。 1995年,這種大舞臺大際遇距高瓴資本創(chuàng)始人張磊還很遠。 這個河南駐馬店出生的年輕人,剛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不久,4年多前他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取了人大的國際金融專業(yè)。人大帶給張磊成長和極為深厚的同學關系,后來在張磊閃爍的人生軌跡中,同學關系是重要的因素。

  從人大畢業(yè)后,張磊需要面臨一個抉擇,是靠著已有的資源,就此工作,在可見的未來中安穩(wěn)生活,還是更進一步? 但一沒背景,二沒錢,向前是何方?張磊只得依照常規(guī)在五礦找了份工作暫緩生計,在五礦的工作內容是跑到全國各地收鋁合金、煤。 故事并沒有因此結束,生活中有一閃而逝的機會,只不過有的人去嘗試了,有的人一笑而過。 張磊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了美國客戶,接著有了出國學習的想法。經過一連串艱辛、拒絕、奮斗的劇本之后,在1998年終于進到了耶魯。 駐馬店—人大—耶魯,這是個典型的知識改變命運的范本,中國該多出現(xiàn)這樣的故事。 但張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又跳脫出了單純的知識范疇,比如從耶魯畢業(yè)后,他到波士頓一家管理咨詢公司應聘。面試時對方讓張磊分析個案例,問某公司在某一設定區(qū)域內應該建多少家加油站。張磊反問對方,為什么需要建加油站?想想看,加油站的作用是什么?能改作它用嗎,比方說,這個地段是否更適合開雜物店? 張磊被請了出去。 24年后,各自風雨翻騰,三個人站上了同一個舞臺,都不可同日而語,成為格力電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人物。 

  方風雷的大風大浪

  9月2日格力電器披露的消息都知道了,兩個入圍選手競逐格力電器15%的股權,分別是珠海明駿投資合伙企業(yè),以及格物厚德股權投資(珠海)合伙企業(yè)與GENESIS FINANCIAL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 組成的聯(lián)合體。 穿透兩個候選人背景,珠海明駿投資合伙企業(yè)背后正是號稱亞洲最大的一支私募股權基金高瓴資本,格物厚德股權投資背后正是看起來神秘低調實際上專做大事兒的厚樸資本。 張磊和方風雷,正是兩家資本的掌舵者。 格力電器15%股權的轉讓總價不低于398.57億元,能夠獲得入場券的注定是為數(shù)不多的巨頭。

  厚樸向來只做“大生意”。 2007年,在中國投資市場經營多年的方風雷與畢馬威中國前任主席何潮輝,以及高盛前資深銀行家王理查合作創(chuàng)辦了厚樸基金。 這只規(guī)模為25億美元的基金星光熠熠,高盛和淡馬錫是其基石投資者,全部為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機構投資者。 IDG資本的熊曉鴿曾對方風雷如此評價:“方風雷是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大貨。” “做大貨”,貫穿了方風雷的職業(yè)生涯。 他一直有這樣的機會。 在中金時方風雷以副總裁的身份,推動了中金公司的樁樁大事。比如中國移動的前身中國電信在中美兩地的上市。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電信體系和郵政體系均歸郵電部統(tǒng)一管理。當時中國電信業(yè)正發(fā)展蓬勃。1990年,全國固定電話覆蓋率只有1%,在“八五“期間,全國郵電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2109億元,是“七五”的14倍,因此中國電信業(yè)背后是巨大的資金需求。但當時國內資金相對匱乏,想要錢唯有尋找外資,而外資進入電信業(yè)那時是個不被考慮的禁區(qū)。 因此“一個推動中國電信行業(yè)重組并在境外上市籌資”的想法漸漸在高層中形成,這個機會落到了中金頭上。 經過數(shù)年籌備,1997年中國移動首次公開發(fā)行在香港聯(lián)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fā)行27.7億股,融資42.2億美元,中金是聯(lián)席全球協(xié)調人、聯(lián)席主經辦人、聯(lián)席保薦人。 整個溝通過程極其復雜,如果詳細記述甚至可以寫成一本書,方風雷僅用了5個月便將之井井有條地搞定。

  后來,2000年4月的中國石油上市,6月的中國聯(lián)通上市,10月的中國石化上市,以及同在4月份上市的新浪網,都有中金的重度參與,而主力操盤手自然是方風雷。 彼時方風雷被國外資本稱為中國的“ rainmaker(造雨人)”。 “rain maker”是西方金融市場的說法,多數(shù)用來贊美一些做出標桿案例的投資銀行家,意指“沒雨的時候能讓天空下雨,在沒有交易的地方能使交易發(fā)生”。 

  無獨有偶,同樣在金融圈、互聯(lián)網界呼風喚雨的高瓴資本張磊后來也一度被冠以這個稱號,這是后話了。 如果總結一下方風雷的投資風格,其嗅覺敏銳,資本運作與改革呼吸相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一定程度上踏在中國經濟前進的節(jié)點上。 方風雷如此,厚樸基金的風格自然也與之相仿。 2009年1月,剛成立一年的厚樸以6.5億美元總價從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手中購入32.4億股中行股票;隨后5月份厚樸聯(lián)合中糧集團出資61億港元入股蒙牛乳業(yè),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當時這筆交易成為中國食品行業(yè)的最大宗交易。 這只僅僅一年的基金隨即聲名鵲起。彼時人們都知道,中國100億元以上的股權投資,找厚樸就對了,也只有它能運作起來。 方風雷不僅能量大,眼光也狠。2008年金融危機下,銀行業(yè)危局,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雙雙遭到外資銀行的巨額拋售,厚樸資本卻要接盤。 這種級別的資本運作,普通人做一次就膽戰(zhàn)心驚如履薄冰了,但方風雷一直只對這種大風浪感興趣。 方風雷曾爭議頗多,比如當年在中金時幫助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動海外上市,有言辭激烈者稱,這使得中國國內投資者長時間不能分享到中國經濟成長的好處。 

  有人甚至罵:“寧與外賊,勿與家奴?” 方在2006年接受采訪時反駁道:“發(fā)展的究竟是誰?無非人家賺了點錢,大賬小賬要算明白。中石油在香港倫敦紐約上市的這幾年,適應了國際監(jiān)管水平。最好的企業(yè)都是在國際市場上殺出來的。” 這確實具有極佳的前瞻性,是經過無數(shù)廝殺磨練出來的。格力的15%股權,能搭在這個波瀾壯闊的男人手上也不錯。

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董明珠

東治書院2024級易學文士班(第二屆)報名者必讀
『獨賈參考』:獨特視角,洞悉商業(yè)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雜花土蜂蜜,愛家人,送親友,助養(yǎng)生
關注『書仙笙』:結茅深山讀仙經,擅闖人間迷煙火。
研究報告、榜單收錄、高管收錄、品牌收錄、企業(yè)通稿、行業(yè)會務
★★★你有買點,我有流量,勢必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