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平臺擦邊球的宣傳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一開始就選擇以此為賣點,公眾號為了10萬+做出的努力大眾能夠看到,然而將順風車平臺做成婚戀交友式宣傳是否合適還有待商榷,由于順風車的全民性和商業(yè)性,在乘客是否愿意在順風車中被冠以社交名義的問題上,網絡聲音幾乎一邊倒的表示“覺得不爽”。對于為何在滴滴出行的前車之鑒下依舊沒有對嘀嗒出行的策劃產生任何影響,這樣的互評模式是否安全等問題,記者發(fā)送采訪函至嘀嗒出行尋求答案,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發(fā)稿日期,暫未收到任何回復。
用戶隱私泄露
在順風車出行上,如果監(jiān)管不到位,沒有足夠的警惕心和敬畏心,對安全問題熟視無睹,缺乏預警意識,會較大可能的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尤其是在用戶出行隱私方面。
據悉,在嘀嗒出行界面,乘客與司機都可以互相進行評價,相互聯系使用的電話號碼以及頭像也是直接透明的,有用戶戲稱,“順風車看臉搭乘”,表示自己在使用順風車的時候,用卡通頭像沒有司機搭理,換成美女頭像立馬被接單。
乘客對司機進行評價之后,司機方會直接顯示相關評價信息,而如此“對等”的顯示方式卻讓乘客很無奈,乘車體驗不好的時候想給差評,給了卻相當于立馬實名通知了司機,司機有自己的真實電話號碼以及出行頭像,有一萬種方式進行回擊,導致電話騷擾、短信威脅、評價罵人等事件頻出。
這類問題不在少數,有用戶在嘀嗒打車貼吧吐槽稱,自己在給了一個司機差評之后,就反復被電話騷擾及威脅,另一個乘客向記者反映,自己在乘坐嘀嗒順風車的時候,由于與司機在停車地點上有意見出入,司機在平臺上用臟話罵自己,氣不過的她向客服進行投訴,卻被客服告知,“司機素質我們可管不了。”
除此之外,司機管理模式也缺乏規(guī)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司機要求取消訂單,私下付款現象也頗為嚴重,這種模式簡單看來是司機與乘客私下交易,避開了平臺抽成環(huán)節(jié),而卻有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的隱患深藏其中。
除了順風車,平臺對于出租車運營的管理也讓乘客覺得匪夷所思,據乘客投訴稱,自己在使用平臺出租車之后索要發(fā)票,而出租車給自己提供的是假發(fā)票,乘客隨即投訴到平臺,而客服的回應是,“我們對出租車沒有監(jiān)管權,只是提供一個免費信息共享平臺。”
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李璟 高方方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嘀嗒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