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交易信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爾羅夫將二手車交易形容為“檸檬市場”。在這類市場上,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兩者之間的信息是非對稱的,買者難以相信賣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但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者不愿意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楊浩涌也坦言,作為非標品,一輛二手車到底值多少錢,定價是否準確,是二手車生意成立的保證。對于線下二手車銷售商來說,通常只能通過評估師的檢測解決問題,但互聯(lián)網平臺則希望以最擅長的互聯(lián)網技術實現(xiàn)降本增效。
瓜子二手車CTO張小沛告訴記者,“一方面,我們建立了有350萬輛車的基因庫,有超過2億賣車人及買車人的信息,包括瀏覽信息、喜好、帶看信息等,同時還有大量第三方的保養(yǎng)數(shù)據(jù),保險出險維修數(shù)據(jù),試圖用大數(shù)據(jù)把非標品標準化。用成交價和評估價比較,評估師的誤差平均是8%,但根據(jù)瓜子的算法,熱門車型評估價與最終成交價之間差距已經到了3%以下。”戴琨同樣介紹說,利用大數(shù)據(jù)開發(fā)出的智能定價系統(tǒng),優(yōu)信可以對車的殘值狀態(tài)作出精準估計,還可以根據(jù)消費者的傾向,推薦相應車型,全網比價,實現(xiàn)價格透明。
另一方面,即使使用評估師線下評估,數(shù)據(jù)也在讓“派單”更智能。“用算法調配評估師應該去哪,評估哪些車,到去年年底,我們已經把評估師的效率提升了60%,之前一個評估師一天評估5臺車,現(xiàn)在評估8臺到10臺車。”張小沛說。
但是,僅有技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在整個二手車行業(yè),買家對賣家缺乏信任感。即使有線下評估,買家買到事故車、調表車、泡水車的尷尬經歷依然頻繁見諸報端。
究其原因,不僅來自于社會誠信體系的缺失,也來自于相應機構的“缺位”。以美國為例,其每一輛機動車都有一份檔案,包括出廠后的每一次維修、保養(yǎng)、出險等記錄,購買者可以去專門的公司查詢這些信息,因此能夠產生一個相對公允的價格,但我國并沒有類似的體系和標準。業(yè)內專家表示:“雖然各家二手車電商網站都聲稱有自己的一套檢測流程,甚至有上百項檢驗標準,但均不透明,包括修改里程在內,依然不時有消費者遇到問題,僅靠二手車電商網站本身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很難真正取信于消費者,目前急需建立有公信力的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靜) 共2頁 上一頁 [1] [2] 瓜子二手車:最新調查顯示,二手車首選電商 瓜子二手車不賺差價狂漲傭金 業(yè)內:4億美元僅夠燒1年 瓜子二手車悄悄上調服務費 不到一年半傭金已翻倍 瓜子二手車奔馳SMART無法上牌成黑戶 瓜子網拒絕擔責 瓜子二手車無法上牌成“黑戶” 搜索更多: 瓜子二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