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真正的文字“陷阱”正在等待用戶,重點就在于“付款并開通”這5個字。
記者成功支付9.9元后,軟件緊接著彈出頁面,寫著“恭喜您成為周會員!您9.9元的返現(xiàn)機會待領取。您已取消開通,默認不參與返現(xiàn)活動”,頁面下方設置了顯眼的黃色按鈕“抓住機會,去開通”。
在點擊黃色按鈕選擇繼續(xù)“開通”后,記者進入“支付簽約中心”,發(fā)現(xiàn)服務內容為“新用戶福利自動續(xù)費”,服務詳情為“商戶每隔7天,自動從你的支付賬戶扣款29元進行續(xù)費”,點擊“同意協(xié)議并開通自動續(xù)費”。
“不是按照字面理解‘支付9.9元后商家就會返還’。”田雪說,選擇“開通”的也不是所謂的會員,而是“自動續(xù)費”。
此外,記者發(fā)現(xiàn),上述軟件在誘導用戶支付的頁面中,沒有提到會員的使用期限是多久,支付結束后才顯示購買的是“周會員”,因此田雪實際購買的是周會員而不是月會員。
江蘇人方燦因為父親通過短劇小程序累計充值近4萬元而開始關注微短劇收費問題。他告訴記者,一些短劇以低價吸引用戶付款,在對方支付時默認勾選續(xù)費選項,使用戶在觀看時自動續(xù)費,且后續(xù)劇集均以原價扣費;或者設置多種付費選項,混淆單集、全劇、平臺的概念,“對于一些老人來說,根本無法清晰計算自己追劇所花費的金額”。
記者在應用市場搜索“短劇”“劇場”等關鍵詞,瀏覽相關的短劇軟件評論,很多用戶都表示遇到了“自動續(xù)費”問題。還有多名用戶提醒網(wǎng)友:這類短劇軟件可能會誘導訂購其他套餐,謹慎下載。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公布的微短劇領域問題消費調查結果也提到,在小程序或App觀看微短劇時,平臺常常提供會員服務。然而,這些服務往往包含強制自動續(xù)費條款,消費者開通會員服務時必須接受自動續(xù)費事項,有強制消費之嫌。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平臺在扣款前未進行任何提醒,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扣費。
同時還存在有效期條款不明確,類似“躲貓貓”,以及部分劇集下架不通知的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消費者開通全站會員后仍需為部分劇集付費,七成以上消費者開通會員后遇到小程序下架或無法使用的情況。部分平臺付費頁面未明確提示有效期或服務期,消費者難以掌握自己的權益狀況。此外,一些平臺在劇集下架時未進行通知,導致消費者已購買的劇集無法觀看,已充值的虛擬貨幣也無法使用。
短劇退費有路無門
維權通道形同虛設
更糟糕的是,稀里糊涂充完錢后,商家可能“換了馬甲”或直接下架視頻,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
在過去的1個多月里,高佳一有時間就會處理微短劇退費的事,她主要在全國12315平臺進行投訴。
“退費的過程很復雜。”她無奈地說,賬單中涉及的相關小程序有幾十個,要一一定位平臺和所屬的公司,將拍攝或者截取的圖片上傳至全國12315平臺,還要講清楚每家公司對應的情況和費用。
在退費過程中,高佳還有耗時耗力卻無疾而終的經(jīng)歷,一是因為有些充值過的小程序難尋蹤跡,二是因為并非所有投訴都能受理。
“我投訴時需要提供小程序上的交易明細,可其中不少涉及的小程序都更改過名字,去年上半年還有,現(xiàn)在再搜就搜不到了,找不到小程序就沒有憑證。”高佳說,而且這些小程序所屬的公司天南地北,各個省市的都有,由不同地區(qū)的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負責。而針對同樣的問題和情況,一些省市的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受理,另一些則不受理。
目前,高佳投訴了充值比較多的短劇平臺,收到了少部分退款,“2024年共計花費1.6萬余元,現(xiàn)在只收到了退還的三四千元”。
在維權過程中,消費者還遇到了“區(qū)別對待”。
來自云南的顧星在某短視頻軟件看微短劇時遭遇重復充值。“我想看的劇大約有60集,免費看了七八集后給出了‘解鎖全集’的支付選項,于是我花了12元解鎖全集。可當天支付后,我看了20集又看不了,平臺讓我繼續(xù)充錢,再次購買全集還需要支付和第一次相同的費用。”
發(fā)現(xiàn)問題后,顧星立即聯(lián)系該平臺客服,要求退還全款或者解鎖剩余劇集,隔天她就收到了退款。
但來自山東的王默就沒這么幸運了,他在相同平臺上購買了某部短劇的全集,過了兩天就無法觀看。向客服反映問題時,對方的回復是:為了保護創(chuàng)作者利益無法退還。
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平臺看到,關于微短劇的投訴超過上千條,其中退費難的投訴居多。
為了不讓父親再繼續(xù)沉迷和充值,方燦只能手動刪除父親手機上添加的上百個小程序,但刪的速度跟不上他添加的速度。“這些小程序無孔不入,網(wǎng)絡文章、朋友圈的廣告等,都很容易點進去,加上短視頻平臺也一直按照他的喜好推送,每天能接觸短劇的渠道五花八門。”
林涵同樣面臨這樣的難題。“賬戶沒錢了沒辦法充值,但是短劇還是戒不掉。”林涵說,與外婆同齡的好友也會在群聊里轉發(fā)各種各樣的短劇節(jié)選,一不小心又會點入短劇小程序里觀看。
無奈之下,林涵和方燦都選擇將老人的手機設置成青少年模式,以限制消費額度。
“青少年模式確實能夠禁用一些小程序,但我爸畢竟是個成年人,有些手機功能還是要用的。”方燦覺得,用青少年模式來幫父親戒掉短劇之癮只是權宜之計,希望平臺能夠有更適合老人的防沉迷系統(tǒng)和支付模式。
(文中受訪的微短劇消費者均為化名)
來源:法治日報 趙麗 張雅婷
共2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