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王若才開始懷疑,自己碰上了披著“假學生”外衣的“真主播”。“雖然她簡介里有‘大學生’標簽,但未必真的是大學生。哪有學生一天到晚都在直播帶貨的,難道不用上課嗎?”王若說。
有業(yè)內人士透露,類似“角色扮演”在直播帶貨中并不鮮見。觀眾以為看到的是個人主播,其實背后都有團隊包裝。所謂的“大學生”“醫(yī)生”等身份,只是主播扮演的角色,目的是為了讓觀眾產生共情,方便更好賣貨。
“表演能力強、表達能力強、有應變能力,這些是招募主播的標準。這種‘假身份’主播即便被揭穿,甚至被舉報關閉直播間或是封禁賬號,影響也不會太大,換個新賬號又可以繼續(xù)開播。”該業(yè)內人士說。
玩文字游戲誤導消費者
近日,家住北京市朝陽區(qū)的趙先生點進一個白酒直播間,赫然看到鏈接上寫著“53度貴州茅臺酒1599元一瓶”。
“市場上,53度飛天茅臺價格在一瓶兩三千元,但一些平臺有秒殺、搶購活動,確實會以1500元左右的價格銷售。”趙先生表示,當時主播聲嘶力竭地表示機會難得,讓他以為是商家在搞促銷,便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搶了一瓶。
“過幾天,酒送到了,才發(fā)現(xiàn)買到的是一瓶375毫升的‘巽風’茅臺。”趙先生回憶說,“主播介紹時只說是正品茅臺,假一賠十,卻只字未提酒的品種、規(guī)格。如今回過頭想想,真是字字有玄機。”趙先生最終并沒有退貨,因為退貨還要自掏運費。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這是打“擦邊球”的常見套路:商家刻意隱瞞商品關鍵信息,用似是而非的內容混淆概念,讓消費者產生錯誤認識,從而誘導其下單。
黑龍江濱利律師事務所律師田先策表示,上述套路對消費者的多方面權益造成了侵犯,但由于商家精于鉆空子、打“擦邊球”,消費者維權難度大。他呼吁,監(jiān)管部門和直播平臺應加大對此類“擦邊”行為的監(jiān)管力度,切實把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讓無良商家無處遁形。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來源:工人日報 共2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