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經(jīng)濟參考報》“微觀察”欄目刊登文章《被指“知假護假”!淘寶等電商上的“李鬼”快把“李逵”逼瘋了!》,反映相關企業(yè)在淘寶等電商平臺打假維權遭遇困境的問題。
報道刊發(fā)后,各電商平臺反映不一。
據(jù);S一實業(yè)(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一)副總經(jīng)理劉軼凱介紹,京東等平臺主動和該公司取得聯(lián)系,表示將最大力度協(xié)助開展侵權鏈接下架工作。但被“點名”的淘寶至今無動于衷、未見回應。
;S一再次向《經(jīng)濟參考報》反映了在淘寶平臺上投訴受到阻力的更多細節(jié),曝出新的“護假”手法。
劉軼凱說:“淘寶‘護假’有更高明的手段,他們推出了一個平臺給投訴企業(yè)維權賬戶打分的機制,即如果投訴不成功,就會打更低的分。打分越低,下次投訴通過審核的可能性越小。”
劉軼凱介紹,他們在實際打假投訴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則非常不利于打假維權,尤其是被大量侵權的企業(yè)。由于需要投訴的侵權店鋪有數(shù)千個,投訴的理由包括假貨、著作權侵權、注冊商標侵權、外觀專利侵權等,需要證實被侵權的材料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要求苛刻,且平臺對各類材料的審核沒有統(tǒng)一標準,審核員主觀隨意性大,導致大量投訴審核難以通過,進而影響了平臺對投訴企業(yè)所注冊店鋪的評分。評分低,投訴審核通過率就低,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劉軼凱介紹,淘寶的這個機制還被其他平臺效仿,目前在有些電商平臺維權需注冊維權賬戶,提交相關資料,其投訴審核不通過的理由也語焉不詳。另外,維權企業(yè)在對平臺售假店鋪提起民事訴訟時,平臺一般會拒絕提供售假店鋪信息。即使公安機關向平臺調取假貨店鋪證據(jù),也需非常復雜的流程。
有消費者向《經(jīng)濟參考報》反映,在2016年前后,迫于輿論壓力,有的電商平臺成立了“治假團隊”,但目前已名存實亡,平臺治理假貨的職責已交由平臺客服,電商平臺打假越來越讓人看不懂。
對于;S一以及相關消費者反映的問題,記者用上次采訪時用過的電話號碼數(shù)次撥打淘寶天貓服務熱線,電話里都傳來“您撥打的號碼是空號”的聲音。記者換另一個電話號碼打通該服務熱線后,客服回復稱,如果企業(yè)反映平臺假貨問題,需要提供商品鑒定報告,至于是否需要提供公證材料,不能一概而論。提供鑒定報告后平臺視情況進行下一步處理。這一回復表明淘寶上次被曝光的做法仍在實行。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記者 程子龍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