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了幾次虧之后,小孟也養(yǎng)成了買東西前先看成分表的習慣。但有些時候,一些產品的成分含量也會讓他感到疑惑。比如自己經常喝的可樂,能量為什么比牛奶還低呢?為什么會把可樂稱作垃圾食品?
還有些時候,他差點就中了食品廠商的數字圈套。“有一款咖啡,乍一看能量很低,仔細一看才發(fā)現它的含量是按每包13克算的,而正常產品都是按100克來算的。”類似情況還發(fā)生在他此前常吃的薯片上,明明一包薯片總重量為168克,包裝上的含量表卻是按30克計算的,如此一來,表格里的能量值會顯得小很多。
不僅是消費者對于食品營養(yǎng)成分有著困惑,對于“健康”的過分追求,甚至讓部分企業(yè)踩坑。中秋節(jié)期間,便有企業(yè)在制作月餅禮盒時,為了追求“低糖”效果,在月餅中添加了人體不能超量吸收的代糖成分,導致食用者普遍出現腹瀉等癥狀。有專業(yè)人士坦言,為避免出現“為了降低某項數值,其他數值又漲上去”的問題,食品企業(yè)在改進工藝的過程中,也應該由更加專業(yè)的人士進行指導。
建議
標識需細化監(jiān)管應到位
在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看來,小孟之所以會發(fā)出“牛奶比可樂能量還高”的疑惑,是因為缺乏營養(yǎng)學常識。“食物的能量可以來源于碳水,也可以來源于蛋白質和脂肪,牛奶的能量來源屬于三者皆有,但可樂的能量來源非常單一,就是糖分。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指南,成年人每天游離糖的攝入量不應超過50克,最好不超過25克。而一聽330毫升的可樂,游離糖的含量就達到了35克左右,對于人體健康是很不利的。很多減肥人士只盯著能量這一欄看,而忽略了其他指標,并不科學。”
至于小孟所喝的“膳食纖維”可樂,范志紅認為,可樂里添加膳食纖維,對于人體的作用比較有限。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攝入足量的膳食纖維,肯定不可能光靠喝可樂,而是要多吃青菜雜糧。“按照我的理解,可樂里的膳食纖維應該是可溶性的,而人體所需的膳食纖維還有一種不可溶的,這種膳食纖維肯定是無法通過喝飲料來獲取的。”
范志紅認為,標識新規(guī)的改動,將給消費者選購商品提供更多便利。“糖和飽和脂肪,過量攝入對于身體是有不利影響的,容易引發(fā)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還會促進炎癥反應,比如皮膚上長痘。有些患者,醫(yī)生會在醫(yī)囑中告知他們少攝入糖和飽和脂肪,這類人群更需要通過標簽來選擇更合適的食品。”
范志紅介紹,糖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種,現行規(guī)定已經強制要求在食品包裝的含量成分表中標注出碳水化合物含量。對于大部分飲料,碳水化合物幾乎就等同于糖,所以從現有標簽就能看出這些飲料的含糖量。“只不過因為缺乏營養(yǎng)學知識,很多人并沒有把碳水化合物與糖聯系起來。”
在范志紅看來,食品包裝的含量成分越細化,對于消費者肯定是越好的,這樣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食品的成分。但因為每一項數值都需要檢測,會給生產企業(yè)帶來比較大的負擔,從成本角度說,只要標注出幾個比較關鍵的成分數值就已經夠用了。除了糖與飽和脂肪,范志紅希望消費者能更多關注食品當中的“鈉”含量。鈉的主要來源是食鹽,如果攝入量過高,將會引發(fā)高血壓、腎臟疾病、骨質疏松,甚至會導致胃癌。
“將標簽細化的另一個好處,是督促企業(yè)完成產品升級。”范志紅舉例,早年間,初版《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還未出臺時,許多制作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的企業(yè),并沒有關注產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而反式脂肪酸,有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额A包裝食品營養(yǎng)通則》于2011年出臺之后,把反式脂肪酸作為了強制標識內容,許多企業(yè)這才意識到,必須要改進工藝,想辦法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他們的產品才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這一次要求把糖和飽和脂肪強制標注出來,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對標準進行修訂的同時,范志紅建議,有關部門對于產品的檢測和監(jiān)管也一定要到位。對于一些亂標、錯標產品成分含量的企業(yè),要進行處罰,責令改正。“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強對于消費者的營養(yǎng)學知識教育,否則就算標簽里的成分再多再細致,消費者看不懂也無濟于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共2頁 上一頁 [1] [2] 搜索更多: 食品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