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怕豬肉不夠吃?4月2日,2萬噸儲備肉又一次投放市場,給老百姓吃下“定心丸”。這已是年內儲備肉的第13次投放,累計投放量達27萬噸。商務部數(shù)據(jù)顯示,3月23日至29日豬肉批發(fā)價格為每公斤47.57元,下降2.1%。
13次密集的儲備肉投放說明了什么?當前市場供給如何?記者展開了調查。
“買到便宜實惠儲備肉,覺得‘賺’了”
——儲備肉制度是平抑肉價、調節(jié)市場供需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穩(wěn)定消費者信心
去年來,豬肉價格的持續(xù)上漲給消費者帶來困擾。疫情防控期間,豬肉價格雖仍處高位,但并未有劇烈波動,始終保持相對平穩(wěn),年內密集投放的中央儲備肉是穩(wěn)住豬肉價格的一大助力。
家住北京和平里的張阿姨回憶,過年前自己曾在超市買到過一次中央儲備肉。“當時豬肉價格特別貴,別的普通豬肉都30多元一斤,但是儲備肉卻非常便宜,只要20元一斤左右。”張阿姨說,“快過年的時候能買到這么便宜實惠的豬肉,覺得我‘賺’了,政府給老百姓發(fā)放儲備肉,也讓我覺得很暖心。”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介紹,投放中央儲備肉是在出現(xiàn)突發(fā)危機事件時平抑肉價的重要手段,即通過國家儲備調節(jié)市場供需,以保障民生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儲備肉制度是1979年開始建立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儲備肉制度不斷完善,逐漸成為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趙萍說,“儲備肉制度建立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在發(fā)生自然災害、重大衛(wèi)生和公共安全等突發(fā)事件的時候,有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二是通過儲備肉的投放,有效地穩(wěn)定市場、平抑物價,避免價格過快上漲。”
自1月3日投放3萬噸中央儲備肉起,到4月2日投放2萬噸,今年內中央已陸續(xù)投放13次儲備肉,累計投放量達27萬噸。“在4個月的時間內,國家進行了13次儲備肉投放,說明在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的階段,中央特別注重維持豬肉價格的穩(wěn)定,從而避免豬肉價格過快上漲給人民日常生活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趙萍認為,儲備肉的投放對穩(wěn)定豬肉價格產(chǎn)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從豬肉需求來看,2018年中國豬肉消費量在5500萬噸左右,相當于每個月的月均消費量400多萬噸。“雖然相對每個月400多萬噸的需求來說,3個多月累計投放27萬噸數(shù)量并不多,但是對于儲備肉集中投放的地區(qū),短期內可以有效緩解市場供需矛盾,保障豬肉的供應,也對引導價格合理回落,穩(wěn)定價格預期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趙萍說。
中國國際經(jīng)濟交流中心經(jīng)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總體上看,國家投放儲備肉的目的在于穩(wěn)定消費者信心,同時給市場提供更多選擇。“由于儲備肉投放占市場消費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對市場供需的改變不會太大,但確實能通過引導預期有效緩解恐慌情緒,同時起到打擊囤積居奇的作用。”
“和普通豬肉口感上基本沒差別”
——部分消費者對儲備肉心存疑慮,偏好購買普通鮮肉,實際上儲備肉質量完全有保障
記者周末來到北京市未來鮮生和平街店,冷藏冰柜里陳列著一批批新鮮豬肉,暫時未見到儲備肉。
賣肉的李師傅告訴記者,超市在過年前曾有過一批儲備肉進貨,當時銷量還不錯,但相比之下普通豬肉賣得更好一些。“大部分消費者首選普通冷鮮肉,因為儲備肉多為凍豬肉,很多顧客覺得口感上可能會差些。”李師傅說,“但實際上,我自己品嘗過多次,二者在口感上真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大家對此還不夠了解。”
家住超市附近的劉大姐正在李師傅面前的冰柜挑選豬肉,當被問及儲備肉時,劉大姐表示,“聽說過儲備肉,不過目前超市里新鮮豬肉一直正常供給,價格也穩(wěn)定,所以還是更愿意買鮮肉。”
劉向東表示,許多消費者對國家儲備肉制度尚不了解,對儲備肉的來源和品質更不了解,因此會對其質量有些擔憂。實際上,國家儲備肉制度是兼顧活物儲備和冷凍肉儲備的,投放市場的儲備肉不一定都是冷凍肉,還有一部分是冷鮮肉。“而且國家投放市場的儲備肉都是經(jīng)過檢疫質量認證的,是有國家信譽擔保的,因此消費者對儲備肉質量不必擔心。”劉向東說。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豬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