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是拿20萬元錢去建行存定期的,結果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著買了保險。”2019年12月30日,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接到呼和浩特市民曾女士反映的情況后,立即進行了一番暗訪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銀行存款變保單”的背后確實有“玄機”。
曾女士已經60多歲,這些年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地攢下了20萬元錢。她說:“2018年底,我來到中國建設銀行呼和浩特賽罕區(qū)一網點,正準備把20萬元錢存成5年期的定期存款時,兩名穿著銀行制服的工作人員主動向我推銷理財產品。我一聽,她們所說的理財產品收益要比存款利息高得多,就動了心。不過,對方又說按照相關規(guī)定,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不能辦理這種理財產品,只能以子女的名義辦理。就在銀行大廳里,這兩名工作人員指導我填寫了相關資料后,又讓我把女兒叫過來簽了字。就這樣,我辦完手續(xù)就回家傻等著5年后取錢獲利了。幾天前,新華保險公司的人突然給我打來電話說,再不續(xù)保就違約了。我一聽嚇了一跳,急忙追問是怎么回事,對方讓我仔細看一下保單。于是,我拿出在建行買理財存錢的手續(xù)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這就是一份保險。按照這份保單,我需要每年向新華保險交付20萬元的保費,5年總共要交100萬。我一個普通市民,每年上哪去弄20萬元交保險。克齻冞@么做也太缺德了吧?”
老人的女兒田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那天,母親說正在銀行辦理一個理財產品,我來到銀行時,她們已經填好了資料,就等我簽字了。我當時工作正忙,覺得銀行應該不會騙人,也沒細問,簽完字就走了。”
老人說,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受騙后,她心臟病立馬就發(fā)作了,差點丟了命。身體稍好點后,她就前往銀行討說法,但該行一直未能給出一個合理解釋。老人稱,當初向她推銷理財產品的銀行工作人員一個叫李宏偉,另一個叫郭某。
2019年12月30日下午,記者在沒有透漏身份的情況下,跟隨老人來到建行的這家網點,一進大廳,她就找到了郭某和李宏偉。當時,郭某穿著銀行制服,而李宏偉在制服外面還套了一件棉服。當老人質問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為啥變成了保單時,李宏偉隨口應答著就把老人領到了銀行二樓,并且聲稱要找該行一位姓李的負責人。可是,當李宏偉推開李某的辦公室時,卻發(fā)現(xiàn)對方不在辦公室。她又給李某打電話,對方沒有接聽。此時,郭某也跟了過來。面對老人,這兩名工作人員仍振振有詞,辯解自己沒有過錯。不過,她倆又說可以給老人辦理退保。當老人質問她倆究竟是建行工作人員還是新華保險的工作人員時,李宏偉低聲承認自己是新華保險的工作人員,而郭某則聲稱是建行工作人員。
暗訪過程中記者發(fā)現(xiàn),該行在大廳內公示的職員名單中確實有郭某的名字,李宏偉不在名單之內。不過,看得出李宏偉對該行的內部環(huán)境是相當?shù)氖煜。老人也說,她每次前往銀行網點都能見到李宏偉。記者與老人離開該行后,郭某又追出來,將一小提衛(wèi)生紙當做禮品送給老人。
采訪中,有知情者告訴記者,建行的多個網點都有保險公司的人員穿著銀行制服駐點銷售保險。
2019年12月30日下午,記者又來到中國建設銀行呼和浩特金橋開發(fā)區(qū)支行一探究竟。一走進大廳,記者就找到一名銀行工作人員詢問如何辦理理財產品。不一會兒,另一名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就來到了記者面前,她自稱名叫郭紅霞。記者告知要辦理一份10萬元左右的理財產品,郭紅霞簡單地推薦了幾個理財產品后,就很快把話題巧妙地轉移到了保險方面,而且告知這種保險類理財產品回報率特別高。如果不細聽細問,客戶依然以為她推薦的還是銀行理財產品。記者追問了幾句之后,郭紅霞才告知這是新華保險的一款產品,而新華保險與該行又是合作關系。在建設銀行的兩家網點暗訪過程中,記者都進行了錄音錄像。
采訪結束后,記者又經查詢得知,《中國銀保監(jiān)會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商業(yè)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管理辦法>的通知》第四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等非商業(yè)銀行從業(yè)人員在商業(yè)銀行營業(yè)場所從事保險銷售相關活動”。
來源:北方新報正北方網首席記者 張弓長
搜索更多: 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