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裝的啤酒20元2桶、日本進口麥片50元兩大袋、原價149元的德國進口牛奶只要99元……因為產(chǎn)品臨近保質期,原本市場價格較為昂貴的一些進口食品,在臨期食品折扣店里“搖身一變”成了物美價廉的搶手貨,吸引了許多消費者。
近年來,不論是線下悄然涌現(xiàn)的進口商品折扣超市,還是線上網(wǎng)店乃至購物APP,銷售臨期商品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門生意。有的商家甚至直接打出了“越臨期越便宜”的口號,用剩余的保質期限來決定商品價格。
臨期食品怎么成了熱門生意?臨期食品價格如何制定?臨期食品市場如何更加透明?近日,《工人日報》記者進行了走訪。
“價格通常可以便宜一半左右”
北京的金女士是一家連鎖進口食品折扣店的老顧客。“我都是按箱囤,家里人多,餅干、薯片、小面包這類零食基本上一箱不到一周就吃完了。”金女士告訴記者,她購買的這些折扣食品大部分都還剩1個月左右的保質期,“臨期不是過期,不影響食用”。
買之前看看保質期是不少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近年來,隨著臨期食品市場的興起,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像金女士一樣,逐步接受了“臨期不是過期”的概念,不再一味追求產(chǎn)品的新鮮度,而是考慮是否能在保質期限內使用完商品,并享受臨期商品的優(yōu)惠。
金女士表示,只要算準了到期時間,不要過度囤貨,購買臨期食品比超市打折活動要劃算。
“臨期食品和正常銷售的食品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只要儲存條件沒有被破壞就行,尤其是需要冷藏的不能脫離冷鏈。”一位食品安全監(jiān)管從業(yè)者說。
記者在北京西單一家進口食品折扣超市看到,前來購買臨期商品的顧客不僅有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中老年人,還有學生和年輕白領。
大學生小高向記者表示,有時為了嘗鮮一款原價頗高的網(wǎng)紅零食,會先到臨期食品店找找看,“價格通?梢员阋艘话胱笥”。小高經(jīng)常會和同學一起在網(wǎng)上拼購臨期零食,“這樣消耗得快,也常常能淘到很多便宜又好吃的‘寶藏’。”
消費者的青睞逐步擴大了臨期食品的市場。在北京,形成連鎖規(guī)模的品牌包括“飴食貨倉”“悠品食惠”“T3進口食品”等,連鎖規(guī)模已達10余家。而在線上,記者在淘寶以臨期食品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相關店鋪達2852家,信譽達三皇冠店鋪里的熱銷產(chǎn)品月交易成功訂單可達3萬余件。
定價隨保質期限的臨近逐步降低
許多消費者向記者表示,價格便宜是他們選擇臨期食品的最主要原因。那么,臨期食品價格是如何定的?
保質期還有1個月2天的手撕面包1.8折,剩3個月4天保質期的牛奶3折……與其他電商平臺不同,在一款名叫好食期的臨期食品購物APP上,每款臨期食品的價格標簽都特別標注了剩余保質期天數(shù)。而保質期限則決定了商品的折扣力度,最大折扣可低至1折。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臨期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