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將自己打“貨拉拉”乘坐的經歷發(fā)到微博上

北青報記者也打到一輛“貨拉拉”

網友展示打到“貨拉拉”的訂單
連日來北京大雨,不少市民反映早晚高峰出行時,打出租車或網約車等待時間較長。其間有網友“另辟蹊徑”,在一款提供運送貨物名為“貨拉拉”的APP上打“貨車”。“貨拉拉”載客的消息在網上引發(fā)爭議。爭議焦點是用貨車運營載客是否符合相關規(guī)定,以及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盡管“貨拉拉”平臺聲明稱,該平臺是一家同城貨運平臺,車輛不能接客運訂單,且貨廂載人是嚴重違規(guī)行為。但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發(fā)現,仍有一些“貨拉拉”司機在載客接單。平臺客服表示,他們目前沒有自查功能,只能依賴用戶舉報。
現象
“貨拉拉”變身網約車?
連日來北京大雨,不少市民反映,早晚高峰時段,打出租車或者用網約車軟件打車,需要較長時間排隊等待。隨后,有市民發(fā)帖稱,自己用一款名為“貨拉拉”的貨車軟件,約到了一輛注冊為拉貨用途的面包車。發(fā)帖網友還稱,即便在沒有貨物的情況下,司機也同意載他們到指定地點。
這篇帖子在網上引發(fā)大量爭論,有網友質疑,“貨拉拉”車輛的做法“屬于超范圍經營”,涉事平臺對拉貨和拉人是否做了規(guī)定和限制?還有網友質疑,拉貨的車被當做載客的網約車使用,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講述
有司機明知無貨仍載客
李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用“貨拉拉”打到貨車是7月16日晚上8點左右,當時他通過“貨拉拉”APP在新浪總部大廈附近預約了一輛面包車,“從公司樓下到家”。李先生解釋,下班時間打車的人非常多,在用“貨拉拉”之前,他嘗試用網約車軟件打車,“軟件顯示當前排位177位,等待需要兩小時以上”。
“我想起來,曾用過‘貨拉拉’軟件約車搬家,當時是不用排隊的。于是,我就用‘貨拉拉’APP預約了一輛面包車,車型是九座商務車。”他回憶,下單后很快有司機接單,10分鐘左右就接到了他。“我告訴司機我沒有貨,司機也沒說什么,載上我就走了。”
李先生表示,盡管相同距離“貨拉拉”和網約車平臺上的報價差不多,但“面包車里比較破,師傅說有人用來拉魚、雞鴨啊,味道不好聞,坐著也不太舒適”。
另一位曾用過“貨拉拉”打車的市民則表示,近日曾約到過一輛七座面包車,“我覺得‘貨拉拉’也是網約車,送啥都是送,自己就是貨,我就預約了。”他表示乘坐這輛“貨車”時,也曾擔心過一旦發(fā)生安全事故如何跟平臺溝通的問題。
探訪
司機承認載客行為常有
是否真如網友所說,“貨拉拉”的貨車也在干“網約車”的生意?
近日,北青報記者通過“貨拉拉”APP,預約了一輛信息顯示為“小面包車”的貨車。頁面內容還顯示,該車載重800公斤,特殊規(guī)格一欄標注為“全拆座”。下單后幾秒之內,有司機接單。頁面上顯示,司機距北青報記者2.4公里。因為堵車,約20分鐘后,司機到達。
北青報記者告知司機沒有貨物,詢問能否坐車去指定地點,司機答復稱“沒問題,到了目的地正常收費”。
在車上,司機介紹,“不拉貨只載客”的情況并非第一次遇到,“除了帶人跟貨,載客的情況也時常有。”司機稱,目前平臺通過攝像頭監(jiān)控他們的行程,“走哪條路,時常出入的地方等,但暫時沒有監(jiān)控我們是拉貨還是載客。”
7月17日,北青報記者再次使用“貨拉拉”APP預約“小面包車”,北青報記者再次告知對方沒有貨物,只想當“網約車”用,這名司機依然表示可以接單。有多名司機稱,他們確實接到過某些單,會顯示“沒有貨物,兩個人”之類的信息,平臺也會派給他們。
探訪中,有司機聲稱“載客比拉貨劃算”,理由是“不用裝貨、卸貨,跑起來也快,省了很多麻煩”。
如果載客更為方便,為何不注冊網約車平臺?司機解釋,一輛車只能注冊一個平臺,“網約車平臺對車輛的硬性要求高,車要好,一般價格在十幾萬元,像我們這種小面包車沒法通過審核,但‘貨拉拉’對車輛沒有這種要求。”
有司機向北青報記者透露,近期他們接到的載客訂單有增長,“現在平臺上面包車、貨車充足,我們通常是有選擇性地接單,一般只接5公里之內的單,十幾分鐘就能到。”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收費上,同等距離“貨拉拉”的價格與網約車叫價差不多,但乘車環(huán)境和安全性能上有差別。預約的幾輛“貨拉拉”面包車,有的車內有異味,有的被拆掉了后排座位,有的碼放了一些雜物和小板凳。有司機稱,其長期跑郊區(qū)和西二旗、回龍觀等地。“每到早晚高峰,就會接到幾個人一起打‘貨拉拉’的車,他們通常會在打車的時候備注說:有幾個人,沒有行李,希望有空調,車新一點兒等。所以車里備了小板凳,是在座位不夠的情況下,可以在放貨的車廂里擠一擠。”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貨拉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