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日前跟拍了西安一位消費者的網購維權經歷,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網購維權之難。該消費者就為一個假冒飛利浦剃須刀維權數月,從與購物網店交涉,到找尋發(fā)貨商、向電商平臺投訴、找品牌商鑒定、到相關監(jiān)管部門救助等所涉及的各環(huán)節(jié),無一處不碰釘子。即使是在媒體參與的情況下,其維權努力最終也沒有達成一個滿意的結果。而維權所遇各種“難點”,讓人們明白了如今網上假貨猖獗、網購環(huán)境之差的原因所在。
在消費者維權的整個過程中,本該是最容易邁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卻成了最大的一道坎,這一步就是電商平臺——它為消費者站臺的作用沒有發(fā)揮,反而是將消費者推了出去。事實上,按照有利必有責的商業(yè)原則,電商平臺作為“網絡百貨公司”進行經營活動,從消費者身上賺取利潤,就應該為此承擔主體責任,對入駐的網店進行管理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負責。如果電商平臺盡到責任,消費者維權在這里就該結束,根本沒必要走接下來的幾步。然而現實卻讓人大失所望:電商平臺只愿意把自己當作一個“中介公司”,只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所需的保障,并不對物品真假進行鑒定,也無法對網店售假負責。
不過,矛盾而有趣的是,電商平臺在讓消費者自己取證的同時,卻將涉嫌售假的網店給關了。這說明它相信或者能證明這家店在售假,而且在管理網店方面還是相當有權威的。而當媒體記者提出要查看這家店的相關信息時,卻遭遇平臺的拒絕,理由是平臺有責任保護入駐網店的隱私。這就不得不讓人質疑:平臺與入駐網店有利益關系,所以才有“保護”之說,而在“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的心態(tài)下,打假還能下得去手嗎?
對于平臺的私心,這里有必要提醒一句:羊毛出在羊身上,網店輸送給平臺的利益,是從消費者身上賺的,后者才是平臺的“衣食父母”,應該用心保護他們才對呢!其實,只要搞清楚市場邏輯,電商平臺站位對了,就沒有打不了的假、治不了的劣。法國早些年也被網絡售賣假冒商品困擾,消費者怨聲載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法國有關方面力推法國主要電商平臺與眾多法國國內及外國商標權人簽署“自律憲章”,制定了一整套預防和打擊網上假冒商品的措施。其中包含開發(fā)一套可以進行技術性監(jiān)測的過濾工具,對網上所售產品進行真?zhèn)悟炞C、貨源識別,并對商家及其行為進行分析。在達成“自律憲章”和過濾工具推出后,法國網上銷售的假冒商品及訴訟糾紛減少。目前“自律憲章”已成為法國國內電商行業(yè)準則。歐盟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套類似機制,如今已在歐盟范圍內推廣。
“自律憲章”的作用就相當于筑高了電商平臺入駐門檻,把嚴“入口”。我國當然也可以移植應用。從技術上講,使用過濾工具監(jiān)測出網上明顯和重復出現的假冒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對各方都有益。但問題在于,這種技術能否為中國的電商接受。要知道,使用這種技術,需要電商平臺付出成本及其掌握的數據。想想看,一個涉嫌售假的網店信息都不愿意透露,要讓電商們共享出更多信息,付出更大的代價,恐怕會非常難。
電商平臺掌握著有關賣家、售假、投訴等大數據,通過技術手段打假絕對可行,問題在于他們愿不愿意這么做。顯然,電商打假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由此可見,要想網購打假取得實質性成效,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讓所有電商平臺企業(yè)都能夠轉變觀念,拿出膽識魄力和具體的措施來,在嚴格平臺經營管理,守住自家門口的同時,與監(jiān)管部門通力合作,全心全意打假治劣,讓網購環(huán)境來一次徹底的凈化。
來源:中國質量報
女子網購不能下單 只因在其他店面給過差評 沃爾瑪推出全自動24小時網購訂單自提點 消費者網購假貨陷維權難:誰在制假?誰在售假? 消費者網購假飛利浦陷維權難:誰在制假 誰在售假? 顧客網購美容服務致眼部受傷 起訴河貍家索賠近2萬 搜索更多: 網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