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視覺
12月2日,針對旅游市場中惡性競爭卻屢禁不止的“低價團”亂象,一位旅行社負責人李某向本報記者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李某開辦旅行社已有6年,對當前中國旅游業(yè)的諸多亂象有著深切體會。
李某介紹,目前旅游市場存在兩種旅行社,一種是專門負責招攬游客的旅行社,稱為組團社;一種是把各個組團社的游客通過合并組成較大旅游團的旅行社,稱為地接社。
地接社“買團”,不盈利甚至虧損,就設法從游客身上找補
國慶期間,云南導游威脅并強迫游客購物的視頻經媒體曝光后,引起廣泛關注。導游辱罵游客并強迫購物的現象,折射的是旅游市場“零負團費”的頑疾。
李某毫不諱言,當下有很多旅行社的主打牌依然是“低價團”。尤其線上旅行社的興起,不斷擠壓線下旅行社的生存空間,競爭更加激烈,價格成了吸引游客的最大籌碼。所謂“零負團費”,就是地接社在接收組團社的游客時,只收成本價,甚至愿意倒貼錢給組團社,在業(yè)內也叫“負地接”。地接社在接單時不僅沒有盈利甚至是虧損的,虧損部分就需要從游客身上找補回來。
“提到‘零負團費’就不得不提‘買團’”。李某解釋道,“買團”也稱“賭團”,“賭注”是游客能否按計劃進購物店購物或去自費景點。例如,云南六日游吃、住、行、娛等最低成本是3000元左右,地接社不僅不收組團社的報名費,反而倒貼給組團社每人200元的人頭費,那么地接社每接待一位游客就相當于已經支付了3200元的費用。
怎么把錢賺回來?地接社一般會和購物店合作,只要將旅游團帶進購物店內,無論游客是否購物,商場都會付給旅行社固定的人頭費。但最主要的方式是購物返點,這是“賭團”盈虧的關鍵,變數也最大。
李某說,購物店通過抬高商品定價,給旅行社和導游“回扣”,為旅行社“零負團費”提供盈利空間,旅行社為追逐利益最大化,迫使導游強迫游客購物,導致了“零負團費”屢禁不止。為了招攬更多旅行社和游客,一些景區(qū)開始打造“大風景區(qū)”概念,在景區(qū)里打造玉器店、土特產店等“購物景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零負團費”的滋長,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地接社“賭團”,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會考慮職業(yè)、性別、年齡、地域等因素組團。一個團里的游客最好來自全國各地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個省市,導游會利用不同地域游客潛在的攀比心理,刺激消費。“大家看看,這位來自北京的老總花了3萬元買了一個玉鐲,上海、廣東的朋友你們不能被人家比下去啊”。導游一鼓動,往往游客消費的欲望就會被調動起來。
導游參與“賭團”,有的“大刀”一個月能賺好幾萬甚至十幾萬元
旅行社之間比拼低價的惡性競爭,使處于旅游行業(yè)“食物鏈”末端的導游,承受著較大的生存壓力。據李某介紹,按照相關規(guī)定,旅行社應當與導游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支付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但目前大多數導游都是掛靠在導游管理服務公司名下,連基本工資都沒有,更別提社會保險等基本保障了。
導游靠什么賺錢?主要是參與“賭團”:導游在接團之前,不僅沒有從旅行社拿到一分錢,反而要先自掏腰包繳納一定數額的“人頭費”,將旅行團“買”過來。李某舉例說,地接社承接一個“北京一日游”20人的旅行團,最低成本是每人150元左右,但地接社只收取每人100元的團費。導游再從地接社以每人130元的價格把這20人全部買走,導游先墊付2600元,這就需要從每個游客身上“壓榨”出130元才能回本。同時,地接社和導游簽訂“對賭協(xié)定”按一定的比例承擔風險或分紅。
一方面,導游通過最大程度降低餐飲、住宿、交通標準來彌補;另一方面,導游必須讓游客走進購物店和自費景點,拿提成返點。雖然風險大,但盈利的空間也大,如果遇到購買力強的旅游團,導游會賺得盆滿缽滿。 共2頁 [1] [2] 下一頁 臺旅行社倒貼錢拉攏陸客 用“民族大義”勸消費 “旅行社退款”僅是規(guī)范“購物游”第一步 我國擬修訂旅行社條例 禁止強迫旅游者購物 旅行社指定購物須明盤 新規(guī)嚴保消費者權益 放寬旅行社質保金 同程對萬達旅業(yè)的整合遇阻 11家旅行社不滿意“被賣” 搜索更多: 旅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