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波穩(wěn)定客群,也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探店型客人,“旅游城市往來的客人會有咖啡的需求”。
小明說,門店面積15平,咖啡多為打包杯,堂食外帶都很方便,平均日出杯量在30杯,對于鄉(xiāng)村咖啡店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
奇葩選址背后:
較少的成本,做被忽視的生意
聽了他們的故事,我發(fā)現(xiàn),咖啡進入城市角落,還有很多“精準開店”的機會。
1、剛需場景下開店,自帶穩(wěn)定客流
在采訪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這三位老板,都不擔心客流量,而且?guī)缀醵际歉浇鼌^(qū)域的唯一咖啡店。
菜市場、停車場、洗車行,這些場景雖小,但都是生活剛需,或許你不會專門買杯咖啡,但一定會去這些場景下買菜、停車。
而且,這些剛需消費,都存在“時間空檔”,等待洗車、挑選果蔬都需要時間,這就為進店購買一杯咖啡創(chuàng)造了條件。
對于這部分客群來說,買咖啡只是“順手”的事,做汽車美容的時候點杯咖啡,坐著發(fā)幾分鐘的呆,更契合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
“咖啡或許不是剛需,但你在上班過程中一定會買早餐,你下班回家時,也一定會買點菜,剛需場景下賣咖啡,才是我們需要做的生意”。
2、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店,租金低50%
小紅書上,“1萬元/5萬元開家咖啡店”,這樣的筆記遍地都是,而結局很多都是慘敗,資金的限制,讓他們無法放手去做。
而這波開店的人,他們舍棄了繁華選址,選擇在產品和服務上下功夫。
以在野咖啡為例,開在汽車美容店,旁比起開在市區(qū),租金要低了50%左右,節(jié)省下來的開支,就能用來提升產品品質。
3、打開思路,社區(qū)咖啡還有很大潛力
從南到北,上文提到的3家店,本質都是社區(qū)咖啡,他們做的是真正大眾化的咖啡。
歐陽師傅告訴我,她們想做的店更像是“咖啡大排檔”,讓咖啡直接進入生活,而不是需要享受的“小資情懷”。
歐陽師傅看來,這些真正接地氣的地方,被人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誰能保證這些地方沒人愛喝咖啡呢?去商場和買菜都是‘逛’,咖啡不該有場景限制”。
把門店開在海鮮排檔旁的小明,也有類似想法,“為什么一定要給咖啡設置場景?只存在于市區(qū)的咖啡,不是真正的日常飲品。”
4、做日;Х,不需要專門“停下來喝”
“你會為了豆?jié){油條專門停下來品嘗嗎?”
在歐陽師傅看來,需要顧客專門去店里打卡,坐下來慢慢品嘗,但這種行為本身就脫離了生活。
沒人會為了豆?jié){油條駐足5分鐘,咖啡應該與生活銜接,不是“停下來享受”,而是“邊走邊喝”。
結語
如何將飲品“剛需化”,這些獨立咖啡人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沒人注意到的“奇葩”角落里,用較少的成本做被忽視的生意,他們對自己已經有了精準定位和認知。
來源:咖門 夢婕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咖啡館 |